原標題:中山大學發佈首個互聯網治理指數排名:粵滬京浙居全國四強
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作為“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正式揭牌。 盧家銀 攝
2017年11月26日,以“新時代網絡空間治理”為主題的第四屆互聯網與國家治理智庫論壇在中山大學舉行。
同日,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作為“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正式揭牌。由該中心推出的國內第一份《中國互聯網治理指數報告》和《互聯網與國家治理髮展報告(2017)》也于當日舉辦了首發儀式。
在為期兩天的論壇中,來自國內多所知名高校及主流媒體的學界和業界人士齊聚一堂,將圍繞網絡空間基本格局及治理邏輯、互聯網技術與網絡輿論、媒介融合與輿情治理、網民心態與事件傳播規律、網絡治理與依法治國等議題展開研討進行對話和研討。
《互聯網與國家治理髮展報告》封面 人民網 圖
《互聯網與國家治理髮展報告》首發
在論壇開幕式上,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張志安發佈了《互聯網與國家治理髮展報告(2017)》。
該報告立足我國社會網絡化發展的“大變局”,聚焦互聯網與國家治理中的熱點問題與重大議題,採用邏輯思辨、數據分析和案例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重點圍繞網絡安全、網絡輿論、網絡法治、網絡基層治理與互聯網國際治理等重要議題,對互聯網治理領域內的最新政策法規、重要理論成果、重大現實問題等進行概括與分析。
“這本年度報告已經連續出版第三年,我們希望本書運用大量的一手數據和實踐案例,系統分析國內外網絡空間治理的現狀和趨勢,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幅立體可視的網絡空間治理圖景,它既對我國互聯網治理髮展做了年度總結,又為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支持。”張志安介紹説。
國內首個互聯網治理指數發佈,廣東第一上海第二
近年來,互聯網治理的“中國方案”已開始浮出水面。為全面評估中國的互聯網治理髮展,對互聯網治理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從2016年開始對中國互聯網治理進行年度評估分析,以期推動我國網絡治理的現代化轉向。
在26日上午舉行的“互聯網治理智庫聯盟優秀成果”發佈會上,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盧家銀發佈了國內第一份《中國互聯網治理指數報告》。
該研究的測評對象為中國的互聯網治理,主要評估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對互聯網的治理和通過互聯網實施的治理。基於已有對國家治理和互聯網治理的研究,該項目對互聯網的治理主要從信息基礎設施、互聯網法治發展、公眾參與治理和治理效果評估四個維度展開。
通過對31個省市自治區過去一年互聯網治理髮展的測評,此報告得出了中國互聯網治理的綜合指數及31個省市自治區互聯網治理髮展的排名。
上述《中國互聯網治理指數報告》列出的互聯網治理指數排名前十省份為:廣東省、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遼寧省、四川省、江蘇省、青海省、陜西省、山東省。
其中,廣東省以93.42的指數值成為本年度互聯網治理指數的第一名,上海緊隨其後,北京則以高於浙江0.32的分值位居第三。
人民網 圖
互聯網治理分成三大梯隊,呈現“東強西弱”態勢
“通過分層聚類分析,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互聯網治理指數可以分為三個梯隊。”據項目執行負責人盧家銀副教授介紹,位於第一梯隊的省份有:廣東、上海、北京、浙江,位於第二梯隊的省份為:遼寧、四川、江蘇、青海、陜西、山東、貴州、河北、重慶、海南、西藏、湖南、雲南、湖北,位於第三梯隊的省份為:黑龍江、江西、安徽、天津、內蒙古、山西、廣西、寧夏、河南、吉林、福建、甘肅、新疆。
從各梯隊的地理分佈來看,治理效果與經濟發展水準並不直接掛鉤。治理效果良好的第一梯隊,既包含廣東、上海等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也包含陜西、青海等西部欠發達地區。從各級指標的具體表現上看,有的省份在各個指標上表現較均衡,如廣東和上海基本在各項指標上均表現優異;有的地區互聯網治理則呈現出明顯短板,如位於第一梯隊的四川省,其治理主體和治理過程滿意度均為全國第一,但治理行動知曉度和治理結果滿意度則在全國31個省份中排名26,處於較落後的位置。
從各項指標的橫向對比上看,治理行動知曉度的全國差異較大。在知曉度較高的省份中,除廣東、上海、重慶等總體表現也較好的地區外,還包含了貴州、甘肅、吉林、寧夏、西藏等。這些省份的總體治理效果參差不齊,但在治理行動的知曉度中表現突出。各省份的互聯網治理效果既存在梯隊間的發展差異,也展現出各指標間的內部差異。
當天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治理的發展並不均衡,表現出了“東強西弱”的態勢。位於第一梯隊的四個省份均是東部省份,第三梯隊中僅有天津和福建兩個東部省份,其餘均11個均是西部地區省份。此外,第三梯隊的最高分與第一梯隊的最高分相差15.55分,差距較大,且第二梯隊的最高分和第一梯隊的最高分亦相差近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