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于劉海粟美術館舉辦的上海視覺藝術設計展,重提“開放性作品”的觀念,期待“創作者,閱讀者和作品”三者孕育新的生命力,給予業內新的思考方向。展覽包括“勝井三雄視覺藝術生涯致敬展”“全球視覺藝術設計25人展”“介面的延展 動態海報藝術設計展”“D&AD2017獲獎作品展”以及“‘設計對話’SIVA設計教育成果展”五部分,從向過往致敬到對未來發聲。
“開放的作品”一詞本由意大利哲學家、符號學家安伯托·艾可提出,強調閱讀者在創意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在專家學者看來,今天在視覺設計領域重提“開放性作品”的觀念相當必要。近年來,設計領域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快速擴張,不可避免地呈現出注重單向傳播、利益至上等傾向,“設計是工具”的現代主義主張忽略了閱讀者對“開放性作品”的審美需求,使得很多視覺設計作品缺乏應有的藝術性。而當下,由互聯網,社交平臺等交織而成的視覺世界裏,閱讀者對視覺藝術呈現出積極的影響,人們收藏、標簽、點讚進而傳播自己喜歡的作品,從而驅動著這些作品的表現形式越來越創新,越來越注重藝術性,也提醒著“設計師”以“人”的身份對抗“機器”的身份,在創作過程中回歸人與人的感情。
在此次展覽重要組成部分“全球視覺藝術設計25人展”中,觀眾可切身感受“開放性作品”的觀念。參展的25位創作者來自全球範圍不同國家地區,有著設計師、藝術指導、策展人、教育者、作家等多樣的身份,他們以CG繪畫、攝影、影像、計算機生成等新的技術工具展示出信息時代下“人的創作者”的身份特點,敏感地關注閱讀者的體驗,交織出了視覺藝術設計在這個時代下的新價值。展覽現場通過二維碼掃描,人們還可以聽到設計師親自講解自己的設計理念,形成創作者與閱讀者的另一種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