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醫學傳播學”教學示範點在滬揭牌

2017-12-11 16:17:46|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國內首個“醫學傳播學”教學示範點在滬揭牌 醫生要像做科研一樣做科普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現代醫學模式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建設健康中國,醫生除了看病,還需要做什麼?昨天在滬召開的“達醫曉護”全媒體醫學科普品牌學術年會上,國內首個“醫學傳播學”教學示範點在滬揭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達醫曉護”總編董健指出,“醫生不僅要會看病,更要掌握傳播醫學知識的能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國內首個“醫學傳播學”教學示範點在滬揭牌。 來源/主辦方供圖

  醫生學習如何做科普

  “達醫曉護”全媒體醫學科普品牌由國內醫學與傳媒專家共同創立並自主運營,已形成60個線上子刊和14個落地項目。如黃手環家園項目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在平臺推出的線下活動,通過科普展、講座、趣味遊戲、相聲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並阿爾茨海默病。

  “達醫曉護”總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創作專委會主任王韜説,團隊成員開創性地提出並實踐“醫學傳播學”這門課程。國內首個“醫學傳播學”教學示範點設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下學期開始,同仁醫院的全科醫學科將首先在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中開設醫學傳播學的選修課,一學期總共10課時,從2018學年開始在本科生中開設相關選修課。“這門課除了基本的知識講授之外,還有更多的互動內容,比如讓學生去社區做科普,在實踐中鍛鍊醫學傳播的能力。”

  像做科研一樣做科普

  “達醫曉護”總編、中山醫院骨科主任董健,曾以骨科的醫學科普工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他作為一個外科醫生,剛開始做科普還引起了不少同行和患者的質疑,認為他“不務正業”。董健説,“大醫院就診壓力大,醫生很少有時間和患者充分解釋,如果業餘可以認真做好科普,把共性問題講清楚,不僅可以方便病人,也可以提高醫生的效率,減少重復溝通,還有助於提升病人的依從性。”

  “其實科普也應該當成科研來做,要有開題研究、評價、反饋等,建立一套科學的體系和方法。”董健説,醫生面對的最大群體是患者,最大的價值應當發揮在患者身上。“做科普不是東拼西湊,也不是找一堆人來聽講座,而是精準地傳播給需要的人群,把內容講清楚透徹,讓受眾信服並獲益。因此,我們提倡‘科普學術化’建設。”

  不能只靠情懷和興趣

  目前,“達醫曉護”的專家團隊超過200人,年原創科普作品超過500部,全網閱讀量達到2億人次。在王韜看來,醫務人員做科普,根本上有別於其他人。“科普一定是公益性的,要保持客觀、公正,不夾雜商業目的,作者要為自己的作品負責,這也是我們堅持團隊必須全部是在職醫務人員的原因。”

  董健談到,目前相關政策導向與政策配套方面還是“空白”,絕大部分醫療機構的考核體系也不包括科普,這導致醫務人員將科普與臨床、科研等工作“割裂”開來,做科普僅靠情懷和興趣支撐著。但是,做科普絕非醫生的分外事,而是一種責任。各級醫療機構、衛生行政部門、醫學院校都應該重視醫學科普及傳播,同時制定相關政策來鼓勵,全面推進醫學科普事業走向醫學學術高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