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談45公里濱江岸線夜景:讓照明成為一座城市的特殊“語言”
外灘的夜景燈光是上海一張耀眼的城市名片今年年底貫通的45公里濱江岸線夜景又將為申城景觀燈光設計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記者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景觀管理處獲悉,目前“黃浦江兩岸景觀照明設計方案”已基本確定,屆時將向市民呈現一場文化與視覺的雙重盛宴。
市民對未來濱江夜景充滿期待
“黃浦江濱江貫通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一件事。”家住龍華地區的市民周女士告訴東方網記者,每天晚上自己都會在徐匯濱江的健身步道上走個20分鐘。未來貫通後,周女士打算留出更多的步行健身時間,“與其在健身房枯燥地跑步,不如濱江旁走一走,慢慢欣賞和感受這座城市的美”。
和周女士一樣,不少市民採訪中都表達了對濱江貫通的期待。市民孫先生還特別提到,尤為期待貫通後的濱江夜景。“提到上海,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就是外灘,尤其是夜幕下的外灘。我想,在濱江貫通後,不僅僅是外灘,整個黃浦江沿線都將成為世界的焦點。”
對此,市綠化市容局景觀管理處負責人丁勤華在接受東方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為配合濱江岸線貫通,浦江夜景將從目前的外灘地區延伸至整個45公里岸線,同時夜景燈光品質也將提升。“至‘十三五’末,力求讓浦江夜景煥發新的面貌,建成具有上海特徵、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城市濱江夜景。”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東方網記者了解到,伴隨著市民對濱江夜景的期待,相關部門已在今年年初向全球徵集“黃浦江兩岸景觀照明設計方案”。據悉,目前“黃浦江兩岸景觀照明設計方案”已基本確定,屆時將向社會公佈。
城市景觀創意美須符合社會價值
如今,市民對於燈光的要求不再是剛需的照明功能,而是希望美輪美奐的燈光為生活的城市增添亮麗色彩。那麼,濱江燈光的設計如何體現這份“美”?
“‘美’在社會公共空間中是有標準的,來自於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我認為,內在的美是’健康的大眾情感’,外在的則是’美學的科學原理’。’健康的大眾情感’是社會大眾對’真、善、美’的追求。’美學的科學原理’是大眾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以及社會發展進程中,對‘真、善、美’的健康情感的歸納和總結,比如藝術色彩學、藝術心理學、藝術造型構圖學等學科內容。”上海創意産業協會文化創意景觀專業委員會主任吳振偉在接受東方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打造最美城市景觀需要文化創意,而健康的大眾情感則是文化創意的基石,符合這一基石的文化創意才能打造出城市空間中最美的景觀,傳播健康的審美情感,引領、帶動人們的美好生活。
採訪中,吳振偉還特別指出,擁有社會價值的文化創意是社會公共空間、城市景觀打造的核心。“城市景觀不應該是藝術家宣泄個人情感的作品,而是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先進的文化價值、生態科技價值以及社會經濟價值。如此,文化創意才通過個體的創新創造融入進整個社會的發展需要之中,使其社會價值得到最大實現。”
照明應成為一座城市的特殊“語言”
除了設計美,不少業內專家還聚焦于城市燈光的可持續問題。中國照明學會副秘書長榮浩磊在接受東方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很多城市照明不甚理想,集中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整個城市照明沒有畫面感和層次感,缺乏統一的規劃和設計;二是由於表現手段較為單一,大量建築物都採用雷同的照明方式,不具美學效果。三是照明語言沒有成為一個城市特殊的城市語言,不能展現城市的獨有風格。
“正因如此,國內很多城市到了夜晚變得千城一面,無外乎霓虹閃耀、流光溢彩,但全然沒有夜間的獨特景觀,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光污染。”榮浩磊表示,在做照明設計時,應深刻挖掘城市個性和文化特色,使照明設計做得更加有歸屬感和獨特性。談到黃浦江濱江景觀燈光設計時,榮浩磊認為應圍繞自然、歷史、文化三個關鍵詞去設計,讓濱江景觀真正體現上海的文化精髓所在。
據悉,市綠化市容局日前發佈《上海市景觀照明總體規劃》,對城市照明亮度以及冷暖色調等作出明確要求。在亮度方面,上海分為核心區域、重要區域、發展區域、一般區域、禁設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對應的亮度上限。比如外灘和小陸家嘴地區為核心區域,亮度上限值為20坎德拉/平方米至35坎德拉/平方米。此外,冷暖色調方面,外灘、蘇州河兩岸、豫園地區、新天地地區、南外灘發展區域等區域,將以穩重、溫暖的中低色溫(1900開爾文至3300開爾文)為主。丁勤華表示,未來濱江景觀燈光也將嚴格按照《規劃》打造,為市民帶來充滿文化美、綠色美的濱江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