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是國內各大企業擁抱的熱土,回顧2017年,在連續兩年多的購置稅補貼政策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車迎來了大發展,整個行業奏響了疾速狂想曲。隨著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坡,各大企業將面臨直面的競爭。臨近年終,是時候來回顧新能源汽車的“2017”,看看都發生了什麼,再展望一下“2018”,看看面對新的市場環境,又將會發生了什麼。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莉
【2017年回顧】
【發展】預計全年銷量超70萬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分別為12.2萬輛和11.9萬輛,同比增長分別為70.1%和83%;2017年前11個月累計産銷分別為63.9萬輛和60.9萬輛,同比增長分別為49.7%和51.4%。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12月份商務部例行發佈會上指出,新能源汽車全年銷售量有望超過70萬輛。
【合作】國外品牌與本土急“聯姻”
新能源汽車即將實施的雙積分制,讓不少國外品牌産生了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擔憂,於是2017年出現了大眾聯手江淮、福特牽手眾泰、北汽與奔馳合作打造新能源汽車的消息。雙積分要求車企必須擁有一定比例的新能源積分,而如果油耗積分過多導致新能源積分為負數,車企下一年度將直接停産。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下,大眾、福特、奔馳等國外著名車企,看上了江淮、眾泰、北汽這樣的本土企業,急急“聯姻”。
【宣言】停售傳統燃油車
停止生産和銷售傳統燃油車的消息沸沸颺颺。9月9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中國已經開始研究制定禁售傳統燃油汽車的時間表。但具體是什麼時候,並未一錘定音。10月19日,長安汽車宣佈2025年將全面停售傳統意義燃油車,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12月9日,北汽集團宣佈到2020年率先在北京市全面停止自主品牌傳統燃油乘用車的銷售,到2025年則在中國境內全面停止生産和銷售。
【2018年展望】
聲音
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50年仍有58%的車會搭載內燃機,但內燃機混合動力的總佔比將上升到49%。燃油機到2025年還將佔業界主導地位。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有政策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消費習慣的變化,綠色消費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有著實實在在的需求。長期來看,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相關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消費者將更加青睞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也會不斷地擴大。
廣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動力總成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吳堅:內燃機在未來很長時間裏還會是基礎,大眾化車型還得靠內燃機,頂多加個混動。以豐田為例,在全球範圍內賣出1000萬輛混合動力車型之後才開始向插電、純電和氫燃料等新能源領域進行嘗試,而且是如履薄冰。
【政策】補貼將繼續優化
對於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拉動過分依賴於A00小車;電池裝機量過分依賴於商用車;電池行業擴産瘋狂,造成低端産能嚴重過剩的情況,商務部表示,明年政策將繼續調整,以引導企業加大對A級及以上純電動乘用車的重視,減少A00級小車、插電混、商用車的比例,從而引導産業向更為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隨著補貼政策調整,新補貼政策會往中高端純電動汽車傾斜,也對消費者産生額外的吸引力。
【銷量】或達成100萬輛預期目標
根據中汽協數據,2015年新能源汽車總銷量超30萬輛,2016年總銷量超50萬輛,目前距離2017年70萬輛的目標僅一步之遙,按照此趨勢,2018年100萬輛的總銷量目標或能達成。分車型來看,中汽協預測明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將達75萬輛、客車銷量10萬輛、專用車15萬輛,乘用車將繼續成為銷量的主要貢獻來源。
【機遇】雙積分制引導車企加大投入
一方面,2018年企業平均燃油消耗量考核將正式實行,新能源汽車積分的考核也將於2019年開始考核,車企迫於“新能源汽車積分”壓力必然會格外注重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並且加大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投入。預計2018年國內自主品牌與合資車企均會推出不少新的新能源車型。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認為,以市場驅動取代政策驅動,以積分制引導新能源汽車市場有序發展才是長久之計。
【破冰】地補或取消 告別地方保護
一直以來,業內專家多方呼籲取消地方對汽車廠商的直接補貼,斬斷地方保護根源,業內認為地方資金支持應主要用於構建良好的新能源汽車應用環境,如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補貼電費、停車費等,將資金真正用於需方,即新能源汽車使用者。“如果國家補貼每年退坡20%,則需要補貼2553億元;如果每年退坡25%,經過4年退完,仍需要1770億元。”楊裕生表示,即便按照每年25%的比例退坡,仍將是巨大的財政支出。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最近一次國家補貼調整不完全由於財政預算不足引起,應取消地方保護。消息稱,北京可能在2018年率先退出地方補貼。
觀察
新能源汽車發展“痛點”
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逐漸退坡,一方面是中國相關政策仍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支持,未來如何在巨大市場機遇中爭奪到更多的話語權,考驗各大汽車企業以及産業鏈相關企業的各種能力。但面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火熱,很多消費者仍持觀望態度。
痛點一:技術有差距,未達預期
跟國際技術相比,國內新能源汽車廠家造的電動汽車並未達到消費者所需的程度,且至今仍然沒有自己的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包括上汽在內的國內汽車廠商只能通過與海外巨頭合作、採用共享知識産權的方式研發自己的車型。
痛點二:使用氛圍未成熟
當前新能源汽車終端使用存在充電樁運營混亂、充電效率不高,電池更換費用過高、核心部件使用壽命未知,技術不透明、二手車保值率低、售後體系跟不上等問題,都在制約著新能源汽車發展。相比之下,傳統燃油汽車雖然油耗大並不環保,但已經形成了健全的購買、使用和替換的成熟生態圈,消費者購買按部就班,透明交易。
痛點三:市場監管不夠、“渾水摸魚”者眾
很多無良製造企業,將政策紅利作為企業獲利的根本,沒有落實到認真造車,更多的是將這些政策紅利作為套取補貼的一個捷徑,這直接決定了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市場不被看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