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虹口用政府服務緊密對接企業“核心需求”,傾力相幫的不只有“稅收大戶”,更包含眾多中小企業 服務企業既要“制度”也要“溫度”
前不久,虹口區成立了三大功能區管委會:北外灘功能區管委會、中部功能區管委會和北部功能區管委會。四家國企——上海北外灘(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音樂谷(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長遠文化集團、虹口科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對應這三大功能區管委會,形成“管企合一”模式,以期做大做強區域經濟。
“我們以企業為主體進行功能區開發,但走訪調研中發現,企業有時難以調動政府部門的力量。功能區管委會架構設計是為了理順機制,通過管委會幫助企業協調區裏各委辦局的資源,形成開發區2.0版本,讓土地資源有限的老城區煥發青春。”虹口區委書記吳信寶告訴記者,這一制度設計,也是2017年虹口區委一號課題“深化服務企業”的成果之一。
“大家經常把‘服務企業’挂在嘴上,但要真正服務好企業並不容易。企業有哪些普遍性需求?在技術變革、産業更新、政策變化的背景下,企業的需求如何變化?不同行業和類別的企業,甚至細化到每家企業,他們有哪些個性化需求,在發展過程中遇到怎樣的困難……這些都需要摸清底數。”吳信寶説。
2017年初,虹口將“深化服務企業”作為區委一號課題,其中一個大動作就是啟動企業大走訪行動。區領導、區職能部門和街道負責人,以及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等,都要對口走訪企業,一年來已走訪企業5000余家。
服務企業是“大家的事情”
“服務企業不單是區裏少數部門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需要全區幹部同心協力、全力以赴。因為能否構建優質營商環境,關乎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基於這一初衷,2017年初,虹口區啟動企業大走訪行動。
區規土局局長羅雋,2017年對口聯繫了6家企業。在走訪過程中,他感到,儘管自己所在的部門不是和經濟直接相關,但服務企業同樣責無旁貸。“我們將區域規劃發展的設想第一時間告訴企業,企業可以提前預判思考。同樣,我們第一時間了解企業所思所想,也可以反哺政府決策。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不放過任何一個為企業服務的機會,不漏掉任何一個為企業服務的信息”,虹口乾部邊走訪,邊發現問題,馬上響應,即知即改。
大家在走訪中,初步梳理了企業10類共性難點問題,其中既有企業優惠政策享受、宣傳推介幫助、辦公環境提升、新企業落戶和存量企業遷移問題,也有人才落戶和引進、企業人員子女就學、稅務、行政審批協助等問題。
在區投資服務管理系統平臺上,記者看到,這裡實現了訴求匯總、派單流轉、進程跟蹤和辦結反饋等線上企業服務功能。企業大走訪中羅列的每一個問題,解決的情況都有進度條顯示,對應哪個部門一目了然,有效督促問題的解決。
根據虹口《關於進一步深化服務企業的意見》的總體要求,區裏出臺了關於健全企業服務體系、進一步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快速響應企業訴求、整合區域服務資源的“1+4”文件來確保服務企業全面化、常態化和長效化。
不少企業人士表示,在走訪調研基礎上出臺的這些文件,“點穴”很準。比如,都説要“服務企業”,如何評價服務得好不好呢?虹口區相關文件中提到,要“構建科學合理的服務企業評估體系”。既要由區投資促進領導小組對相關部門進行績效評估;也要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客觀公正反映各責任單位服務企業績效;還要通過虹口投資服務平臺、企業服務熱線、區長信箱等,暢通企業對政府服務工作的評價渠道。要把評價結果納入區委區政府對相關責任單位黨政領導班子的績效考核,促進服務企業工作在找差距、補短板中不斷改進。
記者了解到,虹口區的企業大走訪今年將持續深入進行,更多職能部門和街道工作人員參與進來,走訪對象覆蓋到全區3.8萬家企業。
“底線標準”還是“最高標準”
深入走訪企業,信息越聚越多,虹口乾部的體會也越來越深刻:要關注企業的“核心需求”,政府資源和服務應與之緊密對接。
什麼是企業的“核心需求”?企業擇一地創業,就是為了更好地營利,更好地發展。企業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坎兒”,需要政府部門盡力幫一把。
企業提出的核心需求之一——審批提速,在虹口得到了迅速響應。
2017年以來,區行政事務服務中心各審批職能窗口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簡化辦事程式:對一些重點項目,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由區投促辦召集相關審批部門合議,突破常規審批流程,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制定《服務跟蹤表》。對材料不全的企業,窗口人員提供一份詳細列出需補材料的《服務跟蹤表》,企業再來時,由原窗口服務人員繼續為其辦理,減少企業辦事往返奔波。
促進商事登記再提速,“普快”換成“高鐵”。9月1日起,區市場監管局對所有企業登記業務種類審批時限全面提速至平均3個工作日發照。
服務企業,用“底線標準”還是“最高標準”?應該將後者作為目標。外資企業的市場準入從審批制變成備案制之後,規定辦理時間是3天以內;區商委自我加壓,如果企業材料齊全,要求工作人員當天即時辦理備案。每天都有專人值班,隨時關注網上動態。
走訪中,有一點共識越來越清晰:需要政府部門傾力相幫的,不應該只有“稅收大戶”,而是包含眾多中小企業。“獨角獸企業是挖不過來的,要靠自己培育,服務好中小企業,就是為培育獨角獸提供良好土壤。”區科委負責人對此深有感觸。
入駐虹口的“每天環保”,是一家成長型的科創小企業,目前還沒有産生稅收。企業主要研發透水混凝土材料,與“海綿城市”的建設息息相關。區科委了解到,這家企業首要的問題是缺乏資金,經過多方幫助協調,目前已達成“綠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基金”參與項目發展的初步意向。
解決了資金,問題又來了。企業需要有道路來小範圍試驗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區領導協調下,這家企業有機會在虹口區道路修整過程中,參與樣板段建設,這讓企業負責人十分感激。
在虹口區副區長袁泉看來,“服務企業既要有制度,也要有溫度。企業遇到坎兒,或許就是‘黎明前的黑暗’,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幫助它一把,讓企業在需要的時候能找到人,比什麼都重要”。
讓企業“8小時外安心生活”
滿足企業核心需求的同時,地區還要營造更優的創新創業大環境,形成“8小時內安心發展、8小時外安心生活”的良好營商氛圍。對此,每個職能部門、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員都責無旁貸。隨著企業大走訪的推進,這樣的觀念在虹口乾部中日益深入人心。
中遠海運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從事油品和天然氣等能源運輸的專業化公司。2016年,公司完成重組,總部落戶虹口。由於新公司由原來兩家公司重組而成,涉及大量員工從大連來滬工作。44名員工住宿和9名子女入學的事宜曾讓企業極為頭疼。區投促辦走訪企業的時候,企業負責人將這個“難處”提了出來。為此,區領導牽頭協調,相關部門負責人到企業現場辦公,員工住宿和孩子入學問題得以高效妥善解決。
不少企業為人才住房問題而煩心,虹口也做出相應探索。除了申請公租房、在外租房給予補貼之外,面對十分有限的空間資源,虹口還引進了灣流國際青年社區,通過創新商業模式,改造北部地區的老廠房,打造以長租公寓為核心,融合居住、辦公、創新創意等功能在內的多元化社區,特別受企業年輕員工的歡迎。
街道取消招商職能後,服務企業的功能也不能減弱。虹口區專門列出了“街道服務經濟工作任務清單”,其中包括公共管理服務、安商留商服務等8個方面。四川北路街道,所轄區域商務樓宇眾多,不同企業各有所需。街道以區域化黨建和街道商會兩個平臺,凝聚服務企業,並通過工會、婦聯、團委開展各種活動,想方設法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在街道大力協調下,白領午餐進入了部分商務樓宇,還解決了一些企業停車難問題。
而虹口區一批高層次功能性平臺的打造及産業鏈形成,也對企業形成有力的“磁場效應”。
近日,綠色技術銀行落戶虹口。建設綠色技術銀行屬國家戰略,是我國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重要舉措。在此平臺上,虹口重點引進、集聚一批推動綠色技術轉移轉化及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服務機構,一批國家級綠色技術創新機構。對企業來説,一條完整的綠色産業鏈意味著上中下游的企業集聚,顯然會提供更多的機會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