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釋放求賢信號 厚植人才優勢

2018-01-08 10:16:3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釋放求賢信號,楊浦區連續兩年進京攬才,閔行、青浦等區調整難落地的政策 厚植人才優勢,有“流量”更需“引力”

  今年北大、去年清華,楊浦區連續兩年進京攬才,帶隊的是區委書記,做政策推介的是區委組織部部長黃紅。黃紅説:“高校學子非常熱情,預估100多人,來了300多人。”校方的感受是———上海也出來招人了!

  這是一個值得玩味的評價。上海在人們的印象中一直是自帶“人才流量”的城市———守得高地在,自有人才上門來;但當下人才競爭愈發激烈,上海想要守住和擴大人才優勢,需要長遠謀劃。

  北京高校裏來了新鮮的上海面孔

  北京高校見過的招聘團隊不計其數,但上海面孔很新鮮。

  去年在清華,楊浦區委書記李躍旗説:“楊浦區比較‘舊’、比較‘弱’、比較‘小’,如果你選擇楊浦區,你就選擇了拓荒者喜歡的挑戰和開創,選擇了建設者的遠見和未來。”結果,他們收到了1000多份簡歷,最終招聘25人,包括4名清華畢業生和2名北大畢業生。

  今年到了北大,楊浦區以“上海的海淀區”自比,“楊浦區有大志向,要努力成為上海乃至全國創新最活躍、創業最容易成功的地方。”他們此番帶去了30個儲備人才崗位、20個中學教師崗位以及17家企業的800個崗位。

  “刷臉”産生的效應之一是北京高校對楊浦區有了印象。很多學生説,這跟我們以為的那個上海不太一樣。“宣講楊浦,也是宣傳上海。”黃紅表示,“校方告訴我們,清華大學最多時候有80%畢業生留在北京工作,現在去往外省市的越來越多,留京畢業生大約降到65%,去往外省市的學生選擇廣東的最多,其次是福建。”

  上海應該向外傳遞求才信號,市委組織部指出:“要加大人才高峰建設的海內外宣傳,擴大在全球高峰人才群體中的知曉度、吸引力和影響力。”

  上海有理由感受到壓力

  上海歷來是人才集聚的所在,同時也是兄弟省區市引才的目標地之一。人才好比活水,天然需要流動;但上海要“厚植人才優勢”,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必須進一步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

  2017年12月30日召開的市委全會上,有幾份廣為傳播的人才報告得到了關注:根據獵聘網數據,在2016年全年人才凈流入佔比前20名的城市中,上海排名第五;職場社交平臺領英發佈的“中國職場全球化榜單”顯示,中國職場全球化指數排名前五的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和杭州,但從海歸人才流入流出比來看,杭州、南京超越北上廣,分列第一、第二。

  上海完全有理由感受到壓力。市委組織部直言,目前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政策體系還有待建立健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效力尚未充分釋放,政策落地難等問題仍然存在,人才發展生態系統還需不斷優化,還缺少世界一流高峰人才。

  有些人才政策申請者寥寥,就要改

  以人才追求反觀人才政策,組織部門看到了“不到位”。市委組織部提出,要繼續推進上海人才“30條”落實落地,尤其要鎖定推進中的“不協調、不配套、不落地”問題,強化政策實施的精細化和精準化,確保好政策真正落地見效。

  閔行區委組織部部長王觀寶談到,閔行區梳理人才政策,發現有幾項措施出臺至今申請者寥寥,“比如創新型創業人才的創業資助政策,針對轄區企事業單位的科研人員,要求申請者必須具備發明專利,門檻偏高,所以申請人數不多。這説明政策有效性不足,不符合人才需求。”王觀寶表示,閔行區將繼續深入貫徹人才“30條”,以問題為導向,優化現有政策體系,儘早出臺系統完整的綜合人才政策。

  青浦區委組織部部長蔣仁輝介紹,青浦區最近對個別人才政策作了微調,“有些住房補貼政策要求申請者房子必須買在青浦區,這樣適用面太窄,政策利用率不高。經過商討,區裏取消了這個限制。”蔣仁輝介紹,人才創新創業多靠“團隊作戰”,政府部門的人才服務政策也要適時調整,青浦區去年共向100個人才團隊發放5000多萬元獎金,“錢是發給個人還是用於團隊人才的相關項目,由用人單位決定,只要報備就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