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監管”政策為銀行的未來發展重點指明瞭方向,銀行業發展將逐漸回歸本源。目前,五大行及興業銀行、浙商銀行等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已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的基本組織構架已搭建完成,預計2018年普惠金融業務將取得積極進展。同時,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將嶄露頭角
2018年,我國銀行業將繼續深化轉型發展,趨穩向好的態勢將進一步增強。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明確要求“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業內人士認為,發展實體經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徑,商業銀行的發展不可能、更不應該脫離實體經濟的根基,未來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將進一步增強,並在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積極主動謀轉型
2017年是金融“強監管”年,在金融監管的引導下,金融創新回歸支持實體經濟的定位,提高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2018年,強監管仍將繼續。銀監會表示,將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通過深化整治,使促進資金脫虛向實、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的基礎切實鞏固;使銀行業專注主業、實現差異化發展的態勢加強和延續。
1月9日,浙商銀行攜手350多家金融機構共同發起成立“同有益”金融聯盟,並搭建“同有益”交易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銀行的同業業務可實現由“資産持有型”向“資産交易型”轉變,加速推進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進一步規範化。
在業內人士看來,過往高儲蓄、高投資的增長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對金融行業原有業務産生衝擊。面對行業競爭加劇,資金來源愈發減少,資金運用愈發睏難的總體態勢,中小金融機構通過同業合作服務實體經濟,加強負債業務和資産業務的相互支持,同時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新技術,研究和發展業務新模式是一個解決之道。
中小銀行抱團謀轉型,國有商業銀行則積極創新適合服務實體經濟需要的金融産品。建行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建行一直致力於以産品和技術創新支持實體經濟,以落實“一帶一路”建設、“促外貿穩增長”以及普惠金融的方針政策,研發出國際雙保理、直接保理、建信通等系列産品。2017年,建行國際保理投放量已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銀行業自身積極主動謀求轉型,採取多種措施創新産品和服務,重塑經營發展模式,這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嚴監管”政策為銀行的未來發展重點指明方向,這不僅對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提出了高要求,也將使銀行業發展回歸本源,有利於銀行可持續健康發展。
普惠金融取得積極進展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發佈的2018年銀行業展望報告中指出,目前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及興業銀行、浙商銀行等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已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的基本組織構架已搭建完成,預計2018年普惠金融業務將取得積極進展。
2016年,首個普惠金融國際級規劃正式出臺。在國家戰略指引下,2017年5月份,銀監會印發了《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實施方案》,推動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聚焦小微企業、“三農”、創業創新群體和脫貧攻堅等領域的普惠金融事業部。2017年9月份,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關於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支持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業務。
“普惠金融工作對於國家戰略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義。”浙商銀行董事長沈仁康表示,接下來需要在已有經驗基礎上,繼續探索“輸血”和“造血”並行、“盈利”和“普惠”平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具有該行特色的普惠金融模式。
在業內專家看來,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首先要針對小微等普惠金融客戶立體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綜合化的金融服務。同時,在明確內部資金轉移價格的基礎上,完善普惠金融統計、細化相關成本合理分攤等專門核算機制,還需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機制,持續搭建和完善普惠金融風險管理政策和管理體系。此外,應建立專門的考核評價機制,在分行經營機構綜合考評體系基礎上,繼續對條線實施專項考核評價,切實保障以小微金融為主的普惠金融重點業務落地。
金融科技將成為發力點
“AI(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這一輪AI的發展,在基礎設施、技術能力、場景應用等方面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條件。AI技術與金融的結合,將會給金融的業態展現、內在動能、服務效率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在AI技術的驅動下,商業銀行對各層級全量客戶的服務能力將會大幅提升,商業銀行也將與優秀的科技企業在AI技術、數據、場景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浦發銀行副行長潘衛東介紹,浦發銀行已經全面擁抱AI時代,併發起成立了開放的智慧金融創新聯盟,百度、科大訊飛、上海清算所已首批加入。
近日,中國建設銀行首筆國際保理區塊鏈交易落地,成為國內首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國際保理業務的銀行,並在業內首度實現了由客戶、保理商業銀行等多方直接參與的“保理區塊鏈生態圈(Fablock Eco)”,成為建行全面打造“區塊鏈+貿易金融”Fintech銀行的一項重大突破。
興業銀行有關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該行在信息科技領域的投入穩步增長,2017年IT預算在全年營業收入中的佔比達2%,接近全年凈利潤的5%。在金融科技的引領下,興業銀行已成為國內極少數具備銀行核心繫統自主研發能力的銀行,也是國內唯一一家對外輸出核心繫統技術的銀行,為超過300多家中小銀行提供核心繫統託管服務,成為國內最大的商業銀行信息系統提供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業內專家指出,“融合”既是解決傳統銀行業信息技術與金融産品、服務“相對割裂”問題的金鑰匙,又是銀行業適應綜合化發展趨勢,激發自身活力的強大驅動力。
當前,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關係由前期的競爭逐步走向合作。2017年,以四大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零售金融、消費金融、校園生態等多個領域開展合作。“預計2018年,在開展充分協商、合作前景明確的基礎上,相關合作産品將逐步落地,為後期深入合作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分析師表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錢箐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