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九院聯合全國79家醫院開啟深度合作

2018-01-16 09:17:22|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攜手攻堅眼科高風險疾病,上海市九醫院聯合全國79家醫院開啟跨區域深度合作新模式 行動起來,把“光明種子”撒向全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上海市九醫院眼科目前是眼眶病眼腫瘤世界單體最大診療中心,大量疑難複雜病例轉診至此,范先群(中)領銜的手術總能引來醫生“圍觀”。(九院供圖)

  視網膜母細胞瘤,一種兒童眼內惡性腫瘤,説是“兒童專屬”,因為如果沒及時治療,很多患兒在3歲前就將失去生命。眼科領域還有大量這樣的疑難複雜病,致殘致死率高,但受關注不多,因為社會的焦點還停在白內障、青光眼等常見眼病上。

  一群眼科醫生不想等待,先行動了起來。日前召開的“上海交大眼科論壇”上,全國首個專注于眼眶病眼腫瘤的眼科聯盟宣告成立,它由上海市九醫院眼科牽頭,聯合全國79家醫院開啟眼科跨區域深度合作新模式,希望把“光明種子”撒向全國。

  能否讓“可惜”的病人少點

  一個壯小夥不幸遭遇車禍,眼眶嚴重骨折,當地醫生搖頭説“沒啥好辦法治”。簡單處理後,小夥回家了,幾週後,眼部消腫了,壞消息是,眼球凹陷,不能轉動,看東西重影。省城的眼科醫生、口腔醫生聯袂給他做了手術。但手術後,情況並沒有改善。

  不久前,小夥輾轉找到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市九醫院眼科范先群教授,在內鏡導航技術和3D列印的輔助下,范先群給小夥做了眼眶修復重建手術。手術後,他的眼球“復位”了,也恢復了正常人的“雙眼單視”功能。

  小夥感激不已,但范先群輕鬆不起來。“如果在車禍後兩周內就做手術,那時骨折沒有錯位癒合,手術效果會更好。如果當地有內鏡導航技術,他就不需要二次手術,吃兩茬苦。”“兩個如果”讓他考慮起一件事:怎麼把優質醫療放大,讓這樣的“可惜”病人少點。

  如今,市九醫院眼科已是眼眶病眼腫瘤世界單體最大診療中心,年手術量達1萬多臺。在九院眼科20多萬的年門診量裏,半數為眼眶病眼腫瘤,這其中有80%是外省市轉來的疑難複雜病例,需要“二次手術”的比比皆是。

  病人的集中體現了一個學科的高水準,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地區技術發展的不均。在九院眼科,病床供不應求,手術至少排隊半年以上。“我們忙於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但更急於沒法給那麼多病人最及時的治療。”范先群説。

  建立眼科聯盟,在范先群與他的同道看來勢在必行。他們説,這個集結全國79家醫院,覆蓋新疆、西藏、黑龍江、雲南等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聯盟,至少要為病人回答三個核心問題:判斷能不能治、怎麼治、誰能治。

  用“種子醫院”孵化更多醫生

  這個眼科聯盟裏的首批成員大多是當地三甲醫院,包括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等,它們被視作“種子醫院”,肩負的使命就是帶動地區疑難危重眼病診治水準提高。

  與診治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病的手術不同,以處理眼眶病眼腫瘤為主的眼眶外科此前涉足者寥寥,高水準醫生更是緊缺。

  為何看這類眼病的醫生少?一大原因是技術難度太大。范先群解釋,由於絕大部分眼眶病變都長在眼球後,與眾多神經血管相連,醫生不可能把眼球拿掉做手術,只能從眼球旁邊進去,手術中既不能損傷眼球,又不能碰到血管神經,還要把腫瘤等病變拿出來,再把組織修復好,難度可想而知。也因此,眼眶手術是許多眼科醫生不願觸碰的禁區。

  “眼眶病眼腫瘤眼整形具體到不同疾病,可能發病率不能算高,但這類眼病患者的總數不少,在所有眼科門診中,此類病例佔20%至30%。”范先群説,該聯盟希望在全國培養起一批能看這類病的眼科醫生,讓並不特別疑難的患者在當地就能解決問題。

  形成共識提升全國診療水準

  與一般專注臨床醫療合作的醫聯體不同,這個眼科聯盟還希望推進成員間的教學、科研合作,所以成員單位裏不乏眼科研究所、重點實驗室。本次論壇期間,市九醫院的上海市眼眶病眼腫瘤重點實驗室也宣告成立。

  2017年,范先群領銜團隊調查了全國31個省區市、38家醫院發現,過去十年裏,我國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死亡率超過10%,眼球摘除率近50%。視網膜母細胞瘤好發于3歲以下的兒童,換言之,近半數患兒因病摘掉了眼球。

  該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目前對視網膜母細胞瘤採取的化療方式是靜脈給藥,以此提高保眼率,降低死亡率。不過,這種方式副作用大。他們在國家衛計委專項基金資助下,在國內率先開展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全國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發現,動脈介入化療不僅實現用藥量減少,還觀察到療效增加、副作用降低,顯著提高了保眼率。在眼科聯盟裏,已就如何選擇靜脈化療、動脈介入化療形成了初步專家共識。

  “以眼部惡性腫瘤為代表,這是眼科領域難度高、風險大、療效有待提高的一大類疾病。相關學科在我國起步較晚,還有許多問題需解決,需要形成一些專家共識乃至規範,以此提升我國此類疾病整體診治水準。”范先群説。

  2008年,范先群擔任亞太眼整形外科學會主席,是中國第一人。直到7年後,中華眼科學會眼整形眼眶病學組才成立,范先群擔任首任組長。七年之差,在他看來,可管窺我國對這個學科、這類疾病在認識上與國際水準的距離。

  這些年,范先群領銜團隊以最新研究成果、良好臨床療效引來海外學術界關注。2016年、2017年,美國眼科年會連續兩年邀請他舉辦專場學習班,介紹內鏡導航輔助的眼眶外科手術。中國人去上課,美國人去聽,這是頭一回。在中國眼科學界,此類“冒尖”團隊已能做到與國際領先水準同步甚至超越,但如何帶動中國大部分地區相關學科的發展,眼科專科聯盟希望有所嘗試和突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