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剪紙”代表人物林曦明作品《煉鋼工人》。供圖:林曦明現代剪紙藝術館。
在建中的新徐匯區牙防所,這是孫繼海創作的城市風貌系列剪紙作品之一。供圖: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街道。
上海剪紙傳承人孫繼海為學生講授剪紙技藝。供圖: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街道。
楓林街道以剪紙為特色的“講文明樹新風”系列公益廣告之一。供圖: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街道。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消息(鄒瑞玥):在中國39個世界級“非遺”項目中,中國剪紙是深受各地民眾喜愛的藝術形式,幾乎遍及中國的城鎮鄉村。在中國非遺剪紙類名錄中,共有40個代表性傳承地,其中就有上海徐匯的“上海剪紙”。 中國的剪紙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時代的彩陶文化,在當時出土的陶器中,發現了與剪紙相近的造型圖案。幾千年來,由於剪紙和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反映了中國人的藝術理想和審美情趣,加上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技法易於掌握,剪紙逐漸成為中國各地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農村炕頭到城市新風 相比北派剪紙的粗獷有力,南派剪紙以意象精巧、秀麗、細密、纖柔聞名,上海剪紙則承襲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海派特色,不僅融南北之長,更從中西方藝術門類中汲取養分。 位於上海徐匯楓林街道的“林曦明現代剪紙藝術館”中,陳列著上海剪紙大師級代表人物林曦明的七十多件作品。林曦明是上海中國畫院一級畫師、上海剪紙學會會長,以中國畫名世,又極擅剪紙。他的剪紙作品可以看作是對國畫的一種反哺,構圖鮮明飽滿、形式簡練新穎、風格豪放樸實,對人物面部的虛化處理,作品邊緣的剪刀痕跡等,都不同於傳統的層次交錯、刀工細膩的剪法。 過去在中國農村,剪紙常常被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貼在窗戶、櫃子上,因此像“囍”花、戲曲人物、花卉禽鳥、草蟲魚獸及一些吉祥諧音圖案等,是剪紙中最常見的題材。而在城市化進程中,剪紙作為家居裝飾的功能正在變得越來越弱。如何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這是林曦明常常思索的問題。 “林老師常説,剪紙要‘反映人的生活’,他把剪紙視為表現現實生活的藝術手段。”林曦明弟子孫繼海介紹。林曦明的剪紙作品非常注重對時代主題的表達,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版畫藝術的影響。五十年代後期開始,林曦明創作了一批反映時代新面貌、新生活的剪紙作品,包括《燒燬地契》《參軍》《市上歸來》《煉鋼工人》等,顏色也不再限于紅色,而是以黑色、白色點染、套色,緊扣時代脈搏,同時極大地拓展了剪紙的表現題材。 讓剪紙成為“公共藝術” 作為林曦明的關門弟子,孫繼海在創作上承襲了老師的藝術理念,重大政治事件、城市風貌、社區景觀,皆能成為孫繼海的靈感來源。去年,他與徐匯楓林街道先後合作了消防安全、交通警示標誌、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等系列海報作品,用剪紙的形式宣揚生活的真善美,促進人們和諧相處,形式新穎,內涵豐富,在傳播正能量的同時,也讓城市社區成為上海剪紙賴以傳播的廣袤沃土,把剪紙真正變成了一種“公共藝術”。 “剪紙的技法不難掌握,但林老師在尋找傳承人時,非常看重美術基礎。”孫繼海説。有美術基礎,意味著對剪紙題材、形式有更豐富的創造力。曾經有一度,風行于義烏等地的機器刻紙實現了剪紙的規模化生産,産量高且價格低,不少遊客滿足於購買這種廉價製品作為獵奇式的民俗符號消費,這樣的市場對剪紙手藝起到了極大的破壞作用。 孫繼海認為,要打破機器生産對剪紙手藝的影響,唯有不斷創新。在楓林街道和轄區內學校的傳承活動中,他也鼓勵所有的學生創作自己的作品。即使是相同的主題,每個人都能剪出富有個人特色的作品,而孫繼海會對構圖和形象加以指導。在他看來,有生命力的剪紙,可以是獨一無二的。而剪紙的主題再怎麼變化,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一成不變的。 打造“上海剪紙”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以林曦明、孫繼海等傳承人為中心,楓林街道通過多種形式傳承和發揚上海剪紙藝術。街道以剪紙公益廣告創新宣傳方式,依託“林曦明現代剪紙藝術館”,街道組建了“上海剪紙”傳承隊伍,創立了《上海剪紙》藝術專刊,定期匯集簡直愛好者作品;編制了剪紙教材教案,在社區、學校設置教學點,使剪紙藝術走進千家萬戶。 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了解上海剪紙,楓林街道積極與周邊院校、企事業單位和駐地部隊進行聯繫,累計接待參觀體驗的師生達數千人次,為部隊累計授課達58課時,培訓學員超過1700人次。 此外,楓林街道還會定期舉辦輻射江浙滬、有規模的剪紙大賽,優秀作品會在藝術館進行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