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潤澤:滬博物館紀念館升級換代

2018-01-18 10:30:22|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不斷豐富場館類型和內涵、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故事”、實現參與者與展品互動聯繫 滬上博物館紀念館升級換代 為城市帶來越來越多文化潤澤

  在上海,博物館、紀念館不僅是收藏曆史文化記憶的寶庫,也是人們藉以認識過去、把握今天、探索未來的場所。在公共文化服務中,滬上博物館、紀念館正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而不斷提升的用戶體驗和日益豐富多元的活動類型,也使得逛博物館、紀念館成為不少市民的生活方式。文博教育專家陳曾路指出,這種關注重點由“物”到“人”的轉變,是博物館理念的升級換代,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精神。

  不斷豐富著類型和內涵的博物館群,關注點由“物”到“人”

  超過2000萬人次,這是滬上博物館2017年接待的觀眾量,創歷史新高。這得益於上海日趨完善的文博場館空間佈局。行走在申城的大街小巷,常會與各類文博場館不期而遇。它們有的已是城市地標,有的坐落于大學校園,有的也許就在你外婆家的弄堂裏,或者你上班時走過的小馬路上……根據上海市文物局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博物館、紀念館125家,其中,僅2017年新開放的就有三家:世博會博物館、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上海無線電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也完成了修繕和布展工作,已開始內部試運行。不久的將來,總建築面積約10.5萬平方米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將在浦東花木地區拔地而起。未來,滬上還將鼓勵設立科技、藝術、自然、民俗、工業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等專題性博物館。

  不斷豐富著類型和內涵的博物館群,為城市帶來越來越多的文化潤澤。據統計,上海每20萬市民就擁有一座博物館、紀念館,是全國平均水準的兩倍。不僅如此,在上海,文博場館還是率先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公益性文化場所。據統計,滬上現有的125家各類文博場館中,已有96家全年免費對外開放,佔比近80%。

  展覽不僅能看還能聽,讓市民喜聞樂見

  物理的門檻降低了,如何引導非專業人士快速進入博物館、紀念館的世界,並激發他們的興趣,是一項考驗功力的事。上海博物館去年舉辦的“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精品展”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展覽展出的49通明代吳門書畫家的手札,每封的説明牌上不僅印有手札的原文,還把手札內容翻譯成普通觀眾能理解的白話文附在旁邊。“這次展出的手札大多數是用行書和草書寫的,大部分觀眾看不大懂,把原文和白話文譯文兩相對照著放在一起,便一目了然。”負責這批書札的整理與研究的孫丹妍説。

  展品中,有一封文徵明寫給妻子的《致妻札》。“銀兩夠不夠用”“不要與大哥計較”……看到大才子對老婆的“殷殷囑咐”,參觀者無不會心而笑:“原來,他們與普通人一樣,也要週旋在各種繁雜的事務之間。”

  展覽不僅能看,還能聽。該展覽舉辦期間,上海博物館特邀上海評彈團,用傳統曲藝和吳儂軟語把手札的內容演唱出來,並進行了網絡直播。此前,該館還攜手上海音樂廳為正在熱展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定制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親子音樂會。

  “提起文博場館,許多人的印象都是‘高大上’,走進去,甚至連呼吸、腳步都會不由自主地放緩、放輕。如今的觀眾素質越來越高,原有的博物館活動已經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對此,我們必須想辦法開拓新的形式。”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説。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滬上越來越多的文博場館正在努力改變原來刻板的固有形象,試著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故事”,讓人們喜聞樂見地接受傳統的潤澤、歷史的啟迪。

  興業路76號,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一批又一批參觀者走進中國共産黨的創始地。這裡“因人施講”———即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觀眾編寫不同的講解詞,讓不少參觀者讚嘆。

  “參觀前,我先唱一首歌給大家聽,會唱的小朋友也可以和姐姐一起唱。‘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兒,就是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這裡有一幅油畫,還原了當時代表們開會的場景。”這是少兒版的講解詞,工作人員説:“少兒參觀的主要目的是學習,講解要盡可能偏重故事性。”而面向中青年觀眾,講解內容要求條理清晰;針對老年觀眾的講解詞,則需適當增加史料考證和學術研究成果等。

  互動中體悟湮沒在時光裏的春秋文華

  伴隨我國博物館行業第一個全國性法規文件《博物館條例》正式實施,“教育”兩字近年來被提到博物館三大功能的首位。滬上文博場館推出多樣化的教育活動,讓孩子們在和文物的互動中體悟湮沒在時光裏的春秋文華。以上海博物館的“親子兒童教育平臺”為例,過去一年間,針對4歲至14歲兒童推出了50余種400多堂課程。有些課程一上線,名額不到半小時便被訂滿,甚至還有外地的家長帶孩子坐飛機來上課。

  憑單個博物館的力量做公共教育,難免遭遇資源和人手不足的難題。上海市專門成立了國內首個博物館教育聯盟,首批成員共11家,涵蓋藝術、科技、自然等各個領域。它們通過同一個渠道,發佈教育與活動訊息,邀請更多市民加入到這個博物館的“朋友圈”中來。

  “博物館不在於擁有什麼,而在於以其擁有的資源做了什麼。”這是國際博物館界的一句名言。陳曾路指出,中國博物館發展的動力很足,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不能迷失自我,要認真思考博物館在當下的存在意義。“以前我們的眼睛裏盯著的是價值連城的藏品;現在我們要讓更多人認識到,這些藏品所蘊藏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內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