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級滬劇演員班畢業彙報演出舉行

2018-01-26 10:30:34|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分享到:

  原標題:上海滬劇院迎來新演員,他們面對的挑戰勝過師兄師姐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結束演出,扮演楊淑英的宋雅妮與帶教老師、上海滬劇院青年團副團長吳爭光還在討論細節,“要改變發聲方式,不要光用嗓子喊”……1月24日、25日,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2013級滬劇演員班畢業彙報演出分三場舉行,27位學生輪番演唱滬劇經典劇目《阿必大回娘家》《楊乃武與小白菜》《借黃糠》《蘆蕩火種》等選段。

  今年7月,這群學生畢業後將正式進入上海滬劇院。他們中年長的剛滿20歲,年輕的只有16歲,來自甘肅、河南、山東、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等地,經過資深老師長達5年的細心培養,即將成為新一代滬劇接班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在《陸雅臣賣娘子》中扮演陸雅臣的劉敏傑來自上海長寧區,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歡滬劇,讀初一時考入滬劇演員班。雖説比外省市同學多了一些對滬語發音的認知,劉敏傑坦言,唱滬劇與平時説話完全是兩碼事,從滬劇唸白起,所有尖團音要從頭學習,上海本地學生也沒有優勢,等同於一張白紙。2013級滬劇班是老師祝根寶帶的第四批學生,對於一個字一個字給學生們摳發音,他早已習以為常,談起這批准畢業生,祝根寶充滿自豪,”比起師兄師姐,這個班行當更加齊整,男女演員實力均衡,出現了有潛力的老旦、彩旦苗子,整體水準喜人。”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剛入校時難免調皮搗蛋,碰上祝根寶都變了樣,“學生們看到我都怕的,從早上6點半出早功一直到晚上7點半下課,課程不結束,不能回宿舍。”

  為解決人才青黃不接問題,上海滬劇院2006年和2013年與上戲聯手創立滬劇班。2006級滬劇班學生,2011年畢業進入上海滬劇院。滬劇院為他們成立了上海戲曲院團少有的青年團,每年安排逾百場演出,除了大量摺子戲外,還有《雷雨》《陸雅臣》《庵堂相會》《魂斷藍橋》等大戲,讓每個年輕演員都有機會挑大梁。為青年團專門打造的大型原創滬劇《回望》亮相北京,受到好評。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坦言,2006級滬劇班解決滬劇演員青黃不接的燃眉之急,2013級滬劇班緊接其後,對他們的要求將更為嚴格,“我們不會急於求成,將先在大量演出加入學生們的小片段,讓他們將基本功磨紮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在上海大劇院舉行的2017迎新春滬劇經典交響演唱會上,2013級滬劇班學生與上海滬劇院老中青藝術家一起唱響開幕曲《上海的聲音》、壓軸曲《唱支山歌給黨聽》,促成“七代同臺”盛事。在茅善玉看來,給孩子們舞臺人,讓他們由此産生對表演的興趣,是邁開成功之路的第一步。2013級滬劇班學生首次亮相大劇院,重在激勵,“站在舞臺上,聽到觀眾的掌聲,告訴他們,這裡是一個演員要追求的藝術殿堂。給學生們安排合唱節目而非摺子戲,揚長避短,他們會有壓力又不至於難到不能完成,由此積累自信。”兩天畢業彙報演出,吳爭光等上海滬劇院演出部門負責人排排坐,他們將針對學生特點制定不同培養方案。入院後,學生們從摺子戲開始鍛鍊,一步步成長。“未來的路很長,今天只是起步。他們需要更多實踐和磨礪,練膽子,讓表演變得更有味道與章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兩天演出,劉敏傑演了五六個角色,分別展示施派、王派、解派不同經典角色。他喜歡音樂,空閒時觀察樂隊演奏,嘗試編幾個小段子。老師説,“這代學生都機靈著呢。”他們聽話,會乖巧地問好,並不代表著傻白甜。劉敏傑展望未來時大大咧咧地説,“先蹭著唄,多在戲裏跑龍套,可以增加經驗。同學演戲,我搬道具。”

  茅善玉直言,2006級滬劇班畢業正逢劇團人員短缺,趕鴨子上架,拿來就用。2013級滬劇班有更充裕時間打磨,意味著更嚴格篩選,27個學生不可能都成為名角。舞臺殘酷,觀眾不會問演員流了多少汗水,只看他的場上表現。“氛圍不一樣,選拔途徑不一樣,沒有任何可以驕傲自滿的地方。”隨著一批學生畢業,新一批學生該從哪找,正擺上議事日程,“這幾年滬語訓練營、兒童戲曲比賽長足發展,及早鎖定潛力新人,擇優錄取,這是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