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味”越來越淡?滬上文藝年夜飯邀您以後過年這樣過
圖片説明:春“藝”盎然——2018上海春節文藝嘉年華。
“年”是什麼?“年”是媽媽們走街串巷囤來的年貨;“年”是團圓飯桌上家人歡樂的笑臉;“年”是走親訪友送去的祝福。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卻説“年味”淡了,過年和平時沒什麼區別。這“年味”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變淡了?今天的“年”我們該如何過?在2月7日下午的上海文藝會堂,一場匯聚了滬上眾多知名學者、專家的年味主題沙龍或許會給你答案。
圖片説明:作家、評論家、《新民週刊》主筆胡展奮。
環境變了、儀式感少了 年味就淡了
“都説年味淡,其實是我們變了。”作家胡展奮説到,“物質多了,年味就淡了。我們這代記憶中,年味之所以那麼濃,是因為物質的匱乏,過去一年等一次,現在想吃就有,稀罕感一掃而空,年味就是這麼淡掉的。另一個原因是儀式感少了。家庭祭祖、寫春聯、大掃除這些活動都做的少了。年味淡了,但也不用太傷感,因為新的年味正在形成。現在過年更像是放鬆、休閒,對80、90後來説就是過年玩七天,這很可能就是新的年味。”
圖片説明:復旦大學鄭土有教授。
年味淡了其實是個偽命題
復旦大學鄭土有教授從民俗發展的角度提出不一樣的觀點。鄭教授説:“民俗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所以今天的過年就是這個樣子。因為它隨著時代發展在改變。以前過年有70幾項儀式,到今天很多被淘汰掉了,但新的習俗會不斷地出現,新的儀式也會不斷形成,年味淡了是一個偽命題。有些形式是改變了,但是本質不變。比如,用微信發一個紅包和用紙袋發一個紅包,發紅包壓歲錢都是長輩希望小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本質意義是一樣的,只是形式有些改變。”
圖片説明:上海民協副主席葛明銘。
過年要從1.0版上升到2.0版
上海民協副主席葛明銘則回憶起了關於過年的童年趣事。“我小時候就很盼過年,剛過元旦就問媽媽什麼時候過年,媽媽就把日曆翻到過年那一頁,説這頁撕到了就過年了,等她走後,我就拿個小凳子就把它一頁頁的撕掉。現在過年確實缺少儀式感。我們小時候大年初一一定要到父母的房間裏或者是父母的床前拜年,説“爸爸媽媽身體健康”,但是現在很少説。所以過年建立一個新的儀式感很重要。怎麼從如今建立在吃喝上的過年1.0版上升到2.0版,是我們應該做的工作,文聯今年這個“春藝盎然”就是一種倡導,在我們今天年味越來越淡的情況下提升年味,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圖片説明:論壇現場。
論壇最後,上海文聯副主席何承偉説,春節的習俗是靠人民去創造的,但是人民的習俗需要政府適當加以引導的,提倡什麼、鼓勵什麼,把人民群眾好的觀點、好的做法把它張揚一下,所以明年文聯再搞活動,我們可以把老百姓中間有創意的過春節來説説、談談。
圖片説明:市民參與製作版畫。
據悉,今天舉辦的年味沙龍是上海市文聯舉辦的春“藝”盎然——2018上海春節文藝嘉年華活動中的一場論壇活動。本次文藝嘉年華活動將持續至2月11日。活動包括“迎春主題展”、“民俗賞藝館”和“文創年貨集市”三個主要區域,涵蓋了“年畫藏品展”、“春聯百福展”和“民間工藝精品展”三個展覽,以及每天滾動上演的戲劇、曲藝、雜技、舞蹈等傳統文藝展演,基本囊括了各藝術門類中與年俗有關的創作和表演樣式。今年過年,上海市文聯將為滬上市民帶來一頓花樣百齣的“文藝年夜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