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首個互聯網審判庭探索全程在線訴訟模式

2018-02-11 09:25:1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滬上首個互聯網審判庭探索全程在線訴訟模式,以“數據流”代替“文件流”讓互聯網糾紛“網上産生、網上化解”

  日前,《長寧區深化改革創新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正式發佈。記者在發佈會上獲悉,今年1月2日,長寧區人民法院率先成立上海首個互聯網審判庭,一個月內共受理案件106件、審結81件。下一步,針對長寧區“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企業集中的特點,在實現互聯網案件集中審理的基礎上,互聯網審判庭還將聚焦探索“互聯網案件網上審”,建立糾紛案件“産生在網上、化解在網上”的審判新模式。

  打造新型專業審判團隊

  2014年以來,長寧區人民法院受理審結各類涉互聯網案件達3300余起,其中僅2017年就受理涉互聯網産業相關案件1037件,佔全年總收案數2.94%,主要包括涉互聯網企業的服務合同糾紛、旅遊合同糾紛、借款合同糾紛、互聯網金融案件以及涉互聯網刑事犯罪案件等。

  互聯網審判庭的主要職能,是集中受理上述涉互聯網的民商事案件,逐步探索互聯網糾紛在線訴訟模式以及與其相配套的身份認證、電子送達、證據交換、庭審規則等訴訟規則,推動涉互聯網糾紛案件的高效、便捷、低成本審理。

  為何上海第一個互聯網案件專業審判庭誕生在長寧?

  長寧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米振榮表示,2017年,長寧全區新增“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企業722家,累計總數已達3888家。去年1月至11月,長寧298家“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重點企業完成全區稅收同比增長接近30%。互聯網企業迅速發展,互聯網交易行為愈發頻繁,為長寧探索建立互聯網審判庭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設立互聯網審判庭,通過新型審判團隊建設,打造專業法庭、專業團隊、專業審理的審判模式,能夠更有針對性地處置涉網糾紛,探索互聯網時代裁判規則,不斷提升區域法治化營商水準。

  長寧區人民法院互聯網審判庭庭長章曉琴表示,目前互聯網民商事案件中最常見的糾紛有兩類:一類是電商平臺企業和平臺賣家之間的糾紛,另一類是消費者和平臺賣家之間的糾紛,這些案件的特點是核心交易行為均在網絡虛擬空間完成。相較傳統民商事案件,在管轄、主體資格、送達、舉證等程式事項,以及商業風險分配、交易秩序維持等裁判價值導向上都存在較大差異,而電子證據是訴訟的主要證據。“因此,圍繞證據交換實現庭前準備工作的電子化是現階段探索的重點。”

  用新技術跟上市場腳步

  互聯網審判庭日前受理了一宗案件:一名居住在外地的消費者在某註冊于長寧區的電商平臺購買了一款保健産品,收到貨品後感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要求賣家根據食品安全相關法律規定退貨並賠償1000元。

  章曉琴表示,此類案件涉案標的不大,消費者(通常是原告)分佈在全國各地,雙方約定管轄在上海。若證據交換環節均在線下完成,那麼,從原告將材料快遞至法院算起,經過被告準備反駁證據、將反駁證據快遞至法院、法院將反駁證據寄送給當事人,整個過程往往會持續近1個月。如果能通過電子郵件、12368訴訟服務中心等途徑實現證據電子交換,那麼,除證據準備時長不變,證據在途時間可從幾週縮短至幾分鐘。

  據介紹,下一步,互聯網審判庭還將探索在線訴訟,創新審判模式。互聯網案件涉及到的電商平臺、賣家、消費者對互聯網技術都較為熟悉,且都擁有相應設備,因此具備進行在線訴訟的基礎條件。在線訴訟模式則會為上海以外的消費者或供應商節省來滬開庭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互聯網為企業和老百姓都帶來了便利,這種便利體驗也會讓企業和老百姓對司法等公共服務的便捷性提出更高要求。”

  企業和老百姓的新需求也倒逼法院、政府等公共服務部門採用新技術,跟上市場腳步,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以往質證都強調眼見為實,採用視頻質證後,親歷性肯定有所減弱,就要通過其他方式來完善證據認定。”“網上開庭也要遵循庭審公開原則,旁聽庭審如何實現,庭審秩序如何維持,這些在傳統庭審中的簡單問題都是技術難題。”

  接下來,長寧區人民法院將探索構建互聯網訴訟平臺,實現從立案、送達、庭前證據交換、調解、庭審以及文書製作的全程在線訴訟模式,以“數據流”代替“文件流”,通過“數據多跑路”“當事人少跑腿”的改革舉措,為上海探索互聯網案件網上審理,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提供經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