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慧公安”打造“精準警務”

2018-02-12 14:18:45|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以智慧化安防和大數據為支撐,把一線警力崗位職責從“感知風險”轉向“精準處置” 上海:“智慧公安”打造“精準警務”

  這天的15時許,負責田林十二村的徐匯公安分局田林派出所社區民警李斌手機忽然振動,一條推送信息顯示,有可疑人員短短半天已先後出入小區10余門洞。李斌一面聯絡各樓洞平安志願者了解情況,一面直奔嫌疑人最後出現的62號樓,半途截住了這名可疑人員。經盤查確認,他到小區是進行廣告推銷的。

  田林十二村有41棟建築,85個門洞,近5000實有人口——社區民警怎麼能精確掌握一名可疑人員的行蹤?這背後,有一整套科技設備和智慧系統發揮作用,不斷延伸著公安部門的“感知”能力:作為上海“智慧公安”建設試點小區之一,田林十二村通過智慧識別、物聯網等技術,搭建起一套智慧化小區防範和服務系統:系統建成至今不僅小區實現“零發案”,電動車管理、孤老照料、亂貼“小廣告”等一系列小區難題都出現了良好的變化。

  田林十二村是一個縮影。據上海公安部門介紹,這座超大型城市將以智慧化安防體系和大數據應用為支撐,實現研判多維、指揮扁平、處置高效的精準警務,使城市治理不斷向“最有序、最安全、最乾淨”目標邁進。

  “精準處置”,實現毫秒級響應

  今年1月9日,浦東新區蘆潮港地區居民朱阿姨在接到電信詐騙者來電的“間隙”,竟然接到浦東新區公安分局蘆潮港派出所民警張麗忠的來電,提醒她千萬不要匯款。隨後張麗忠還通過朱阿姨的妹妹找到她本人當面勸阻,保住了26萬元存款。

  過去,“先報案再破案”曾被認為是無法改變的“鐵律”,但張麗忠是如何在朱阿姨被騙的同時就找到她的?

  為有效遏制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發案,上海市公安局建立了可疑電話預警數據模型,系統分析詐騙電話特徵信息,智慧識別進行中的疑似詐騙行為。上海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與市局指揮中心、治安總隊建立起聯合勸阻機制,警情直接推送至被害人所在社區民警、居委會幹部、樓組長,第一時間組織力量上門對被害人進行勸阻。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上海通過提前預警的方式已勸阻潛在被害人13.2萬人次。

  “我們進社區宣傳,針對的都不是特定居民,效果到底如何不好説。”張麗忠告訴記者,通過可疑電話預警,他們的工作目標更精準:“雖然花的力氣不小,但工作目標更直接更有針對性,效果立竿見影。”

  不僅僅是社區安全防範。上海“智慧公安”建設將逐步把一線警力崗位職責從“感知風險”轉向“精準處置”。

  據上海市公安部門介紹,“智慧公安”的感知泛在並不會帶來一線警力的減少,而是減少一線警力目前駐點固守、巡邏警戒、安檢盤查等傳統模式,逐步轉向主要處置由感知、研判之後精準推送的警情。

  “智慧公安”將悄然再造公安主業“打擊破案”的流程。“以110報警為例,未來,智慧系統發現識別判斷違法犯罪的速度,可能比市民撥打110更快,指揮調度的速度更是成倍提升。”據上海市公安部門介紹,通過“智慧公安”數據超算中心實現毫秒級響應,可以迅速判斷犯罪現場周邊的警力分佈,並直接把指令發送到周邊每個公安民警所佩戴的終端設備上,省去了指令通過分局、派出所流轉的時間。每個民警所配備的單兵設備,也可以通過頭盔上的攝像頭捕捉和高速信號傳輸,及時將案發現場情況反饋指揮中心。

  “打個比方,‘智慧公安’是一棵參天大樹,數據中心是土壤,超算中心是樹根,平臺是樹榦,系統是樹枝,模型是樹葉……”上海市公安局科技處負責人表示:上海的“智慧公安”數據中心,數據容納能力將達到海量級別,毫秒級響應,匯聚全局數據資源。“智慧公安”綜合服務平臺,則通過統一的數據標準和介面,實現上海公安的各類應用聯通。上海公安還將開發、改造、完善一批適用於不同警務類型的應用系統,並統一接入平臺,同時研發建設一批滿足不同實戰需要的數據分析模型。上海公安還將借助人力、技術、警情、檔案等渠道,實現對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風險隱患的感知,並將其數字化,大數據將作為公安工作的基本方法,實現從指揮員到戰鬥員全領域全過程的應用。

  智慧感知,另辟蹊徑解安全難題

  建成已近30年的田林十二村,道路乾淨整潔,車輛停放有序——這樣一個擁有近5000居民的小區,不可能“熟人式”管理;小區內有幼兒園和學校,四個出入口中有兩個可以通車,也不可能封閉式管理。

  據田林派出所副所長朱波介紹,安裝在小區門口的智慧系統在不知不覺中已完成對進入小區人員的信息採集,異常情況會推送至社區民警和居委幹部的手機上,讓他們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我們小區以前在徐匯公安分局是‘掛號’的,2014年入室盜竊發生了25起,2015年、2016年一共發生了13起。”田林十二村居委黨總支書記趙國慶告訴記者,從去年10月智慧社區建設工作試點以來,小區至今實現了零發案。

  不僅僅是防盜。實有人口信息採集維護是社區工作的基礎,也是困擾社區管理的難題。這套系統在解決“難題”上開闢了新的途徑:已錄入的人口信息中持續一段時間未在小區出現,系統會推送信息提醒社區民警上門核查,而未錄入信息的人員連續多日出現在小區,民警同樣會被提醒上門。而如果系統監測到超過一定數量的陌生人連續進入同一樓洞則被判斷為有群租嫌疑,獨居老人連續三天未出門系統也會發出警報——社區民警和居委工作人員、物業、志願者,開展工作都能“點對點”。

  不僅僅是“人”的互聯。在這裡,窨井蓋丟失或移位會報警,消火栓失壓或故障會報警,消防通道被佔也會報警……小區的設施都裝上了感應晶片,出現異動就會向民警“報告”,讓隱患能及時被消除。系統還預留了更多的模組,未來還有包括居民健康數據等方方面面的智慧城市數據,均可接入這一平臺。

  這樣的“智慧”系統正越來越多地運用於上海這座城市各個方面,為解決一道道社會公共安全難題另辟蹊徑。走進浦西第一高樓“白玉蘭廣場”,記者拿到一張訪客卡。據虹口公安消防部門介紹,每張卡有不同權限,比如只能經電梯進入相應樓層。這張卡可以智慧定位持卡人所在位置,從而精準獲取各樓層人員數量及分佈:“以前火災救援要問大樓負責人甚至逃生者內部情況,現在可以直觀了解人員疏散逃生和被困情況,救助更高效。”

  樓宇智慧定位系統,消防物聯網系統、大樓空氣監測報警系統和消防微信平臺,構成白玉蘭廣場“智聯3+1”消防管理模式,24小時動態監控、研判樓宇內消防安全狀態。以空氣監測報警系統為例:它能分析空氣成分的微量變化,比傳統的煙感器更精確更提早識別最初期的火災,一旦空氣中二氧化碳、揮發性有機物等濃度指標異常,系統就會立即報警。

  據了解,上海公安機關預計將用3年左右的時間,深度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學技術,加快推進小區、街面、單位及地下空間等街道(鎮)社區內各類要素的安防設施建設,爭取在建立適應信息化、智慧化和現代化要求的社會面智慧安防工作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試點工作已在楊浦區、徐匯區、長寧區部分街道開展,相關指導意見及技術標準正在研究。

  讓更多人有“獲得感”和“參與感”

  上海寶山張廟街道的通河七村是個老小區,原先並沒有可供電瓶車集中充電的場地和設備。小區54個門洞1196戶居民,幾乎每棟樓都有住戶從自家接電線垂至樓棟外解決充電問題,甚至出現一棟樓有10根“飛線”接出,安全隱患不小。在街道支持下,小區兩個車棚升級換代,智慧充電設備能滿足300輛電瓶車同時安全充電停放。

  然而問題並沒有因為硬體升級而徹底解決:有些居民為省錢不願把車停進車棚,有些居民圖方便,還是習慣把車停放在樓道充電,還有居民擔心集中停放不夠安全。

  對此,社區民警加大對佔用、堵塞樓道或門洞違法的告知力度,聯合小區居委、物業不間斷“掃樓”,同時設置多個共享車位引導居民錯時、按需充電以節省費用,還加裝技防設施以確保小區,去年全年小區盜竊案實現零發案——這也使得更多的居民樂於參與小區平安建設。

  通河七村的“一波三折”是訴求多元的時代縮影。上海公安在試點“智慧社區”時同樣遇到這樣的問題:在對“智慧社區”的理解上,居民希望提升安全感,居委希望及時了解小區人員情況,物業則希望能提高工作效率——現代社會中提供安全服務“産品”的主體並非公安機關一家,民警不僅是社區警務活動的“執行者”,更是社會平安建設的“組織者”,要“眾籌”資源,多方響應,讓大家對“智慧公安”建設既有“獲得感”,也想要“參與感”。

  2月2日上午,一輛麵包車在新昌路左轉至南京西路時車內起火後失控衝上人行道,附近星巴克兩名員工第一時間抱出店內10個滅火器,與兩名路過市民一起對車內火情進行處置,為公安消防部門後續處置贏得兩分鐘寶貴時間。“一座成熟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應急救援,應該是‘自助自救、互助互救、公助公救’的結合。”在專業人士看來,城市風險應儘量靠前化解。“智慧公安”應該探索第一時間將風險自動推送至特定“風險人”及其安全服務提供主體,構建起“自防自救、互幫互救、公助公救”梯次處置的風險化解新模式:“再先進的技術手段也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群防群治社會才能更安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