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孩初登冬奧賽場 冰雪奇緣夢照進現實

2018-02-26 09:26:08|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雪上F1舵手邵奕俊揭秘:中國四人座雪車隊如何首次駛入冬奧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圖説:24歲上海小夥邵奕俊網絡圖

  他是個開車“本本族”,原本連過山車都不敢坐,但現在卻成了中國首個四人座雪車項目的舵手。啟動、加速、急轉……在平昌駕馭“冰上F1”,24歲的上海小夥邵奕俊説:“興奮、激動、緊張,什麼樣的情緒都有。”曾經恐高的邵奕俊,如今熱愛並享受著駕馭雪車的快感。

  從鉛球到雪車

  “我們發揮了200%的水準!”阿爾卑西亞滑行中心,當邵奕俊和他的3個小夥伴從紅色的雪車上下來,興奮地抱在了一起。昨天,他們創造了中國征戰冬奧會的又一個歷史——

  第一次,中國四人雪車隊,駛入冬奧賽場;第一次,有了上海小夥的身影。

  身高1.9米,體重105公斤的邵奕俊,在童年的記憶裏,對雪的印象很模糊。在上海這座南方城市長大的他,身邊沒有朋友從事冰雪運動。身材健碩的他,自然而然選擇了鉛球項目,很快進入上海田徑隊,師從奧運亞軍隋新梅。

  原本,邵奕俊有個征戰夏奧的遠大夢想,他的偶像是劉翔。然而,2015年的一次全國海選,改變了他的運動人生。申冬奧成功後,國家體育總局決定對冬季項目進行擴容增項,然而,雪車這個項目的人才儲備是零。為此,中國雪車隊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跨界選材”,隋新梅聽説後,幫他報了名,“其實我也不知道雪車是什麼項目,我看他的身材很符合報名條件,就讓他去試一試。”隋新梅回憶道。這個聽話的小夥子,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參加了集訓。沒想到被錄取了。

  從恐高到駕馭

  中國雪車隊經歷了從無到有的3年,邵奕俊不是沒有糾結過。放棄自己心愛的鉛球項目,轉投陌生的雪車項目,路在何方?

  隋新梅還記得,“邵奕俊剛開始去練雪車的時候幾乎就要哭鼻子了,他對我説,真的很難啊,早知道在鉛球隊裏練練行了。”

  “我後來想,既然來了,就好好練,不要做‘半桶水’,不然來了也沒什麼意義。”邵奕俊告訴記者。

  還記得第一次上賽道,邵奕俊整個人都懵了。“我這人恐高,連過山車都不敢坐。”邵奕俊還告訴記者,去國家集訓隊之前,才剛學會開車,大路上沒開過幾次,就是個“本本族”。

  一開始比較膽小的邵奕俊,當的是剎車手。“可是在賽道上撞了無數次之後,我心想,那還不如當舵手呢。”於是,這個開車都不太嫺熟的上海小夥,就這麼在雪車賽道上開起了時速達136公里以上的“F1”。

  邵奕俊直言,“幾乎每個隊員都傷痕纍纍,我們的駕駛技術可以説是用我們的血肉之軀撞出來的。”最嚴重的時候,他撞成了腦震蕩,説這話時,他的表情是如此坦然,好像是小事一樁。

  那現在總不會害怕了吧?邵奕俊哈哈大笑起來,“第一次上賽道,我哪知道雪車那麼嚇人。不過真的坐上面了,就管不了那麼多了。現在當然不怕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圖説:邵奕俊(左三)等接受媒體訪問 新民晚報記者 陶邢瑩 攝

  從不懂到專業

  德國教練馬哈特很看好邵奕俊,在他看來,邵奕俊身材高大但十分靈巧,力量和爆發力俱佳,加上一定的速度和靈敏度,只需要在技術上稍作修改就一定能成長為一名高水準的雪車運動員。

  邵奕俊練了雪車後回上海探親,隋新梅很驚訝,“你怎麼長那麼胖了?”邵奕俊説:“為了體重達標,我天天猛吃,長了整整10公斤。”隋新梅告訴他,“可是你不能長肥肉啊。”於是,邵奕俊又開始猛練,爭取長更多肌肉。

  在邵奕俊之前,中國幾乎無人懂雪車項目,為了更好理解外教的指導,邵奕俊刻苦自學英語,現在完全能同外教流利交流,也能看懂英語教程。平時的訓練還不夠,他就蒐集各類雪車專業書籍,每次去國外訓練和比賽,他都會買一些書回來。他還努力學習物理知識,“因為過彎時有個離心力,要有一個3D視角感。賽道是呈波浪形的,一旦控制不好,就會翻車。”3年裏,邵奕俊記了整整3大本筆記,那是他的雪車“寶典”。

  從平昌到北京

  功夫不負有心人,3年裏,中國雪車項目實現了零的突破,拿到了平昌奧運會的入場券。記得在一次世界盃比賽中,中國雪車隊登上了領獎臺,沒想到,播放國歌的音樂突然停了,於是邵奕俊和隊友們熱淚盈眶地將國歌高聲唱完。

  雖然他是中國軍團的一張陌生面孔,但在平昌冬奧中國體育代表團成立大會上,邵奕俊被選為運動員代表發言,他如是説:“萬事開頭難,第一次達到終點的喜悅讓我至今難忘,我們滑行了一小步,是中國雪車前進的一大步。”

  在平昌,邵奕俊的目標是創造個人最好成績,“甩掉一個(對手)是一個。”至於2022年北京冬奧會,他是這麼展望的,“在我之後,一定會有更多運動員從事雪車項目,不管我能不能參加北京冬奧會,我希望我的寶貴經驗能給他們帶去幫助。”

  告別最初的恐懼和徬徨,現在的邵奕俊享受著雪車帶來的快感,“從夏季項目轉到冬季項目對我來説意義還是挺大的,算是改變了我的體育人生。非常感謝上海方方面面對於冰雪項目的支持,讓我有機會踏上冬奧會的舞臺。”

  【相關連結】增體重 拼速度

  雪車又稱有舵雪橇,起源於瑞士,是一種集體乘坐並可通過操控雪橇在冰上滑行的運動項目。1924年法國夏慕尼冬奧會上,雪車男子四人座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雪車比賽開始後推著雪車助跑50米左右,而後依次躍入車中,靠前的人掌舵,靠後的人制動,順著封閉賽道拼速度。

  人們發現,壓在雪車上的重量越重,速度越快。因此,比賽規定,四人座有舵雪橇總重量(包括車)不得超過630公斤,不足重量可攜帶其他加重物補足。自身體重要達標,否則成績吃虧。但你又不能笨重,要不剛開始的50米助跑就敗了。所以有舵雪橇一個很吸引人的特質出現:大批體格強壯、速度也快的夏奧選手投身於此。

  【場外音】先行者

  南方人也能玩轉冰雪!邵奕俊做到了。

  很多人愛玩過山車,但冰上的“速度與激情”,不是每個人都能嘗試的。平昌冬奧會之前,相信大多數中國人對這個項目沒什麼概念。而今天,隨著邵奕俊和同伴順利完賽,雪車項目真正進入了大眾視野。

  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還記得駛上國際賽場的第一年,舵手不會開,剎車手不會剎,每天,邵奕俊和隊友們在時速一百多公里的賽道上摸爬滾打。按他的話來説,他的駕駛技術,是用“血肉之軀”撞出來的。這,是勇敢者的遊戲。

  本屆平昌冬奧會,中國雪車和鋼架雪車隊首次獲得4個冬奧會名額,舵手邵奕俊和替補王超,不僅是上海的驕傲,更是中國的驕傲。

  在國家北冰南展、東進西擴的大戰略背景下,上海響應3億人上冰雪的號召,拓展新的冬季項目,和冬運中心共建雪車隊。邵奕俊和王超,不只是兩個上海人在戰鬥。

  告別平昌,駛向北京,他們作為中國雪車的先行者,即便今天沒能站上領獎臺,但他們讓更多人看到了中國冰雪運動的希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