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願景對上海發展“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善用技術賦能“智慧政府”建設
徐匯區在去年的12345市民服務熱線以及網格化管理績效考核中,成績均列全市第二名,究其原因,是因為有了大數據這個貼身“技術指導”。大數據發現,建築垃圾清運涉及多個部門,但在無主道路建築垃圾清運職責的銜接上存在盲區,政府部門立刻重新梳理部門職責,滿意率因此提升14個百分點;大數據還發現,國資房屋中存在業態混亂、違法出租等問題,導致綜合滿意率較低,為此政府部門採取了優化措施,綜合滿意率又躥升了14個百分點。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提出“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願景,對“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專家認為,上海朝著“智慧政府”方向邁進,需要善用技術賦能,讓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高新技術組成城市的“神經網絡”,體現即時感知、高效運行、科學決策、主動服務、智慧監督、開放協同和韌性相容等特色,輔助政府決策者提升決策科學性和精準性。
上海有根基紮實的技術能力,但要用更高標準審視自我
今年1月31日,全市企業名稱審核登記忽然提速了———從過去至少三個工作日縮短為24小時辦結。不僅如此,新設企業核名可以做到全程“雲服務”,實現網上審批“零見面”。市工商局註冊處處長俞培剛透了個底:這套技術升級改造只用了一個多月。
同一天,上海稅務部門的新辦企業涉稅事項辦理也提速了———十個涉稅事項流程縮短到30分鐘。上海市地方稅務局徵管科技發展處副處長錢文剛也透了個底:通過對網上辦事大廳的模組優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已能幫助納稅人實現要素化採集、引導式填表與智慧式整合。
“全市各委辦局的技術底子相當好,這是上海發展‘智慧政府’的先天優勢。”致公黨市委專職副主委邵志清這樣描述上海政府部門的技術能力。他透露,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上海無論從基礎設施建設、電子政務應用,還是信息安全保障,一直處於國內領先水準。
2002年,我國大力推動“十二金工程”,面向政府辦公業務建立12個重點信息應用系統,上海領風氣之先,每個委辦局對照國家應用和自身需求,建立了很多政務管理系統,以加強政府的管理職能,這些系統至今仍處於全國領先水準。
不過,從更高標準“智慧政府”建設角度審視自我,今天的政府職能正在發生轉變,強調“以用戶為中心”意味著重塑流程。對照國內外先進經驗,邵志清認為,上海“智慧政府”的短板在於“條強塊弱”“後臺強前臺弱”,難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他建議,“政府服務要更加智慧,職能執行就要全面運用新的技術、方法和思維來實現流程再造。”
上海市網信辦總工程師楊海軍認為:“流程再造並不意味著完全推翻過去的技術積累,另起爐灶,而是要立足上海已有的技術優勢,發揮合力,解決各部門之間的衝突與隔閡。”事實上,從小範圍的嘗試來看,本市工商、稅務部門的流程再造堪稱技術改造方面的經典案例。
從頂層設計謀劃“一扇大門”,提升用戶“獲得感”
要儘快補齊本市“智慧政府”建設目前存在的“條強塊弱”“條塊分割”短板,應從頂層設計出發,展現一個整體形象,實現統一受理、統一監督和反饋。邵志清打了一個比方:現在是一扇大門敞開,裏面有幾十扇小門,各自受理事項。未來要拆掉小門,只開一扇大門,用戶走進大門,尋找服務,得到服務。
打造一個有前瞻性的“智慧政府”,把幾十扇小門合成一扇大門,技術能做什麼?計算機技術上有一個演算法理論,即在複雜的流程上存在一條關鍵路徑,通過優化關鍵路徑,能夠有效提高效率。楊海軍認為,要從個人、企業或第三方用戶角度入手,把辦事流程形成一個閉環,其中所有的跳轉、銜接都要仔細考慮,提高用戶的感受度。此外,從安全上來説,建好系統與各門戶之間的防火牆,涉及政府四大職能的一些敏感數據,需要加強保護,防範攻擊。
在上月召開的上海“兩會”上,市政協委員、中國電信上海分公司總經理馬益民曾吐槽,有的政府部門的移動端App做工粗糙,企業在移動端辦事存在“臉難看,門難進”情況。
對此,邵志清也十分認同。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近日發佈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去年年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7.72億,手機網民佔比提升至97.5%。“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從頂層規劃的角度,技術可以走得更遠。”邵志清建議,從需求端出發,移動端App同樣需要納入到頂層設計,為用戶提供7×24小時全天候、全方位服務。
數據整合與開放共享也是一道擺在眼前的技術難題。楊海軍認為,目前打造“智慧政府”的技術難點在於,不同條塊對於業務數據的採集、使用和儲存,存在流程不規範、數據格式不統一、介面標準缺失等問題,需要強有力的頂層設計將介面統一起來。邵志清認為,未來上海應該建設一個總的公共數據交換池,各職能部門把産生的數據扔到池裏,在履職過程中“按需共享”。他透露,目前上海已經作了不少小範圍探索,包括市民雲、三大基礎數據庫等,有不少成功經驗可以借鑒。
邵志清同時認為,“智慧政府”建設要尋找力量上的融合,不妨推動市場化運作的政府購買服務,將有技術實力的企業引進來,用市場化方式優化技術水準、提供優質的服務。
讓技術成“先知先覺”的觸手,助力政府科學決策
“智慧政府”的革命性變革,就是通過智慧化超越傳統的網絡化、信息化。理順已經沉澱下來的數據、打破“條塊分割”成為有機整體,只是“智慧政府”的初級目標。面向未來,技術要成為“先知先覺”的觸手,“智慧政府”的外延和內涵更深更廣。
“傳統的決策是基於歷史看未來,政府部門的決策只能參照局部數據,沒有全局概念,也沒有長跨度的歷史積累。”在邵志清來看,當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在整體層面運行,能更有前瞻性地預測未來。他十分期待技術對於決策的科學化及精準化帶來的幫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決策方式的突破,也是邁向‘智慧政府’的長足飛躍。”
上海數據交易中心CEO湯奇峰是大數據應用領域專家,剛入選新一批上海“領軍人才”。他認為,當城市大數據從碎片化走向集成化,技術能做很多事。以政府服務為例,湯奇峰暢想,現有技術已經至少能夠幫助“智慧政府”建設“多走兩步”:第一步,政府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市民推送不同的服務清單,做到像京東、淘寶頁面呈現的“千人千面”展示,進一步優化服務;第二步,根據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挖掘,政府部門可以變“坐等”服務為“跨出式”主動服務。比如,政府通過對全市企業的大數據掃描,看到一部分企業共性的需求,就能“先知先覺”,提供制度供給,送政策上門,大大提升政府效能。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政府管理方式的變革,也必將為“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帶來新需求和新目標。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主任王益民指出,新技術引領下的政務服務創新還有很多,我們有必要從下一代創新的視角來審視信息時代的政府治理,新技術將不斷推進政府管理創新,政府關注焦點將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更好地實現政府、企業、公眾三者之間的協同互動,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型電子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