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北“大門”綠意濃 小鎮史短故事長

2018-03-06 10:01:03|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尋訪上海“中國特色小鎮”⑧ | 滬北“大門”綠意濃 小鎮史短故事長

  鄭和下西洋于附近出發;戚繼光在此屯兵抗倭;一九三七年,侵華日軍在此登陸,之後又歷經慘絕人寰的羅涇大燒殺……西晉時代就已成陸的羅涇地區曾經是一個偏僻閉塞、無人問津的邊緣地區。在改革開放的熱潮下,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園區拔地而起,城鄉一體化快速推進,投資開發的腳步紛至遝來……諸多舉措的實施,使當今的羅涇萬象更新。近年來,羅涇鎮加快美麗生態建設步伐,榮獲國家衛生鎮、上海市文明鎮等二十余項國家、市級榮譽稱號。二零一七年八月,它又被國家三部委評為中國特色小鎮。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魔都最北部的小鎮。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説:俯瞰羅涇千畝良田。陳夢澤 攝

       吃住行遊

       做好旅遊大文章

       還記得羅涇十大名菜、長江口大閘蟹、稻田小龍蝦嗎?沒錯,這些都産自羅涇。羅涇地處長江入海口,北部與江蘇接壤,是上海的北大門。正是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羅涇富饒的物産以及豐富而健康的美食。

       近年來,羅涇大力推進生態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融合發展,著眼點就是緊密結合市民遊客需求,圍繞“看什麼、玩什麼、吃什麼、住什麼、帶什麼”做好旅遊産業文章,優化農業産業佈局,注入體驗式元素。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説:贏得諸多獎項寶山湖大閘蟹和羅涇特色蟹稻米。陳夢澤 攝

       “看什麼”,主要看“九大板塊”,包括川紀路北側的千畝涵養林、海星村的千畝魚塘、花紅村的千畝良田、新陸村的千畝菜田、塘灣村的千畝公益林、洋橋村的農村風情風貌、新鎮文化區、老鎮風貌區以及寶山湖景區。

       “玩什麼”,一是健身體驗,正在對千畝涵養林區域進行綜合改造,新增體育健身設施、騎行道路等,進一步拓寬林區內道路,形成環線。二是漁事體驗,在海星村的千畝魚塘,市民遊客可以進行釣魚摸蟹等漁事活動,每年的品鮮節、摸蟹比賽等漁事趣味活動,打響羅涇農業休閒旅遊品牌。三是農事體驗,在建設中的新陸村千畝菜田,市民遊客不僅可以動手採摘蔬菜,還能自己認種,當一回真正的“開心農場”農場主;在洋橋村親身體驗農業生産,自己碾米碾谷,體驗農耕文化。

        “吃什麼”,當然要品嘗羅涇“十大名菜”。2017年6月22日,羅涇舉辦首屆“十大名菜”評選活動,經過專家評委和市民代表的評審,農家蒸三鮮、羅涇走油肉、紅燒長江鮰魚、地籠黃鱔燒螺螄、羅涇湯炒、雪菜魚圓湯、紅燒洋橋芋艿、老娘舅蟹糊、醬油水河蝦、腌篤鮮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獲得“十大名菜”稱號。

       “住什麼”,按照民宿行業的規範和要求,在每個村都將設置一定數量的民宿點。即將對海星綜合廠進行改造,打造成一個集特色住宿、特色餐飲等功能于一體的旅遊綜合服務中心。新陸躍龍地塊也將選取20畝舊廠房打造特色民宿和餐飲。

       “帶什麼”,羅涇富有地方特色的優質農産品——羅涇“五大特産”,主要包括長江口大閘蟹、稻田小龍蝦、“寶農34”大米、四喜風糕、洋橋紅梗芋艿等。在各旅遊服務中心推出農産品展示和銷售專區,並按照“互聯網+”的理念,同步展開網上銷售,帶動農業經濟發展,提高旅遊品牌影響力。

         總之,把鄉村旅遊發展與農業發展、農産品銷售、餐飲住宿、文化創意等有機結合,促進農村第一産業“接二連三”,形成“吃、住、行、遊、購、娛”一體化的農業旅遊體系。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圖説:羅涇千畝良田。陳夢澤 攝

       回歸自然

       覓得發展新空間

       羅涇鎮黨委書記顧軍向記者介紹,按照規劃,正大力推進特色小鎮“三帶三片六區”規劃建設——“三帶”即羅蕰河生態休閒帶、嘉寶生態修復帶、沿江生態保護帶;“三片”即産業片、鎮區片、生態片;“六區”即高端製造業區、現代服務業區、新鎮文化區、老鎮風貌區、生態農業保護區、水資源保護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圖説:位於羅涇鎮中心的羅涇公園。陳夢澤 攝

       先介紹“三帶”。羅蕰河生態休閒帶,就是結合國家重點水利工程——羅蕰河拓寬項目,推進羅蕰河濱河休閒景觀走廊建設,打造生態休閒項目。嘉寶生態修復帶,則是結合了嘉寶生態走廊打造生態修復帶。目前正在該區域綜合實施“五違”整治和減量化工作,並大力開展無違村居創建,為生態修復帶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沿江生態保護帶,主要是結合鎮域內324公頃的水資源保護區和400公頃的長江原水基地,打造沿江生態保護帶。

     “三片”,一是産業片。首先,打造生態休閒的綠色農業。立足於生態保護區和現代精品農業發展區的定位,與上海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開展戰略合作,大力發展精品種養殖業,形成“食、娛、遊、購”于一體的生態休閒農業産業體系。其次,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港口服務業。羅蕰河以南、潘涇路以東區域,正加速打造上海北部具有較強輻射力與影響力的冷鏈食品、高端物流、港口服務、郵輪船供産業集聚地。第三,發展綠色高端智慧製造業,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醫用器械等産業,打造汽車零部件産業集聚區。

       二是鎮區片。首先,打造新鎮文化區。依託羅涇的四大文化品牌——十字挑花、古寺藥道、滬劇演藝和漫畫創作,以羅涇公園、蕭涇古寺、市民文化活動中心等場所為載體,打造新鎮文化區。其次,打造老鎮風貌區。以潘涇河為界,東側按照羅涇傳統建築風格新設“基金小鎮”,吸引各類基金入駐,發展形成基金産業聚集區、基金創新示範區、基金文化引領區。西側按照羅涇傳統建築風貌,對原有房屋進行改造,保留老鎮原有功能,形成老鎮風貌區。

       三是生態片。以規劃S7公路為界,北側為生態農業保護區,南側是水資源保護區。在這個區域內,規劃建設融合“品江鮮、食五穀、採蔬果、遊林海、住農院”等多個特色項目的寶山湖生態農業旅遊區,重點打造“九大旅遊板塊”,包括海星漁樂區、花紅糧田區、新陸菜田區、洋橋風情區、塘灣森林區、涵養林休閒區、寶山湖景區、新鎮文化區、老鎮風貌區,共16.1平方公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圖説:雪後的千畝涵養林別有韻味。陳夢澤 攝

        傳承出新

        講出羅涇好故事

      “羅涇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底蘊和文化發展基礎。”羅涇鎮鎮長楊辛介紹説,這裡有始建於南北朝的蕭涇古寺,歷史傳説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就曾在此避難。羅涇還是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産“十字挑花”的誕生地,連續兩屆榮獲“上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羅涇孕育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中國漫畫名人沈同衡、滬劇創始人丁婉娥均出生成長在這裡。近年來,羅涇著眼文化軟實力建設,打造文化精品,承載歷史,推陳出新,努力講好羅涇故事。

       首先是傳承歷史文化,相繼建成了丁婉娥、沈同衡和“羅涇十字挑花”三個陳列室,以“蕭涇寺傳説”為題材的連環畫等正在製作,本土企業上海天古數碼公司與迪士尼、中影合作,用現代手法拍攝3D動畫電影《神筆馬良》,全球公映票房近億元。

       其次是打造特色文化,加快推進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侵華日軍羅涇大燒殺遇難同胞紀念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十字挑花”工坊、蕭涇古寺新址建設,突出紅色教育、歷史記憶和鄉愁特色,既利用小鎮來展示文化,又借助文化提升小鎮內涵。

       此外,還注重豐富群眾文化,依託健身步道、市民體育健身中心等資源優勢及“一鳴涇人”農民籃球聯賽、“古韻新彩”民間文化節等各類群眾性活動,進一步提供優質、均衡、多元的文化體育服務,三次榮獲“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等國家級殊榮,羅涇鎮農民籃球隊代表上海市參加首屆全國農民三對三籃球賽榮獲鄉村組第四名,著力打造“籃球之鄉”、“滬劇之鄉”。

       最後,不忘培育校園文化,堅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讓文化走進校園,做實“一校一特”,讓學生接力羅涇文化建設,豐富孩子們學習生活的同時,為他們留住鄉愁,讓他們眷戀故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圖説:羅涇小鎮航拍圖。陳夢澤 攝

       小鎮名片>>>

       羅涇位於寶山區的西北部,距江蘇省僅一步之遙,西與嘉定區毗鄰接壤,東與崇明島一衣帶水,唯南部和同區的羅店、月浦二鎮連接。在漫長的歷史變革中,羅涇地區曾分屬跨省市的三個行政區劃,北部歸江蘇省鎮洋縣(今太倉市)所轄,南部雖同在寶山縣境內,卻由羅店、月浦分治,直至20世紀50年代,才歸併為羅涇鄉。從歷史沿革的建制而言,羅涇鎮(鄉)的歷史堪稱簡短,但從地域發展的軌跡而言,其歷史之悠久在寶山區屈指可數。

       羅涇地區成陸,始於西晉(西元265-316年),早在梁代(西元502年—557年)域內已建蕭涇寺,唐開元年間(西元713—741)東部沿海已築“捍海塘”。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諸多舉世聞名的重大歷史事件,均與羅涇相關。例如,“靖難之亂”建文帝在蕭涇寺藏身;鄭和下西洋在此附近出發;戚繼光在此屯兵抗倭。1937年,侵華日軍在此登陸。凡此種種,雖至今尚存不少舊址遺跡,卻因羅涇長期分屬,無自身鄉史裏志而少有記載。即使在原屬區劃的史料中,也僅有只言片語。曾經的記憶隨著歲月的流逝,在人們的頭腦中日漸淡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分屬三處的地區歸併為羅涇鄉(鎮),新建的羅涇鄉(鎮)在新時代煥發出青春的活力,曾經偏僻、閉塞、貧匱、落後的邊緣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