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10日晚頒獎

2018-04-11 09:19:26|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2017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今晚頒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主辦方供圖

  “教育,因你而奮進——2017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頒獎主題活動今晚在上海教育電視臺舉行。10位(組)“2017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隆重揭曉。同時,評委會一致同意授予已故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鐘揚“2017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 • 年度特別致敬人物”。

  包括新民晚報記者張炯強、王蔚、陸梓華、易蓉在內的19位記者獲“2017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記者報道獎;另有10家教育系統單位獲“2017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組織推薦獎。

  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也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網等眾多媒體的大力支持,不僅宣傳了本市教育系統和社會各界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先進人物,弘揚了教師教書育人和學生市民樂於學習、善於學習的先進事蹟,更營造了全社會共同關注支持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

   10位(組)“2017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名單

  1. 王浩偉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30載潛心教學、科研聚焦國家重大技術難題的典範

  王浩偉潛心教學30年,一直堅持站在講臺上為本科生上基礎課,即便評上長江學者、擔任任何領導職務期間,都堅持每學期為本科生上基礎課,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同時他在科研領域也有出色的成就,他執著地從事材料技術攻關,三代人接力30年,解決了國家重大的材料問題,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了30多年的高強度陶瓷材料的技術封鎖,研發的材料為我們國家的陶瓷材料樹起了技術壁壘,為我國2017年試飛成功的大飛機發動機、北斗衛星等航空航天領域材料的輕量化解決了難題。

  2. 盧麗安

  復旦大學教授

  搭起滬臺青年交流橋梁的寶島共産黨員

  盧麗安,來自台灣高雄的中共十九大代表。1997年到復旦大學任教,曾獲選復旦大學光華人文基金傑出青年學者科研獎勵計劃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2008年,她與其他幾位文學專家聯合講授的《英美文學通論》入選上海高校市級精品課程。2011年,她獲得復旦大學第一屆青年教師教學比賽(文科組)二等獎。她積極組織開展滬臺青年交流活動,把台灣同胞愛國愛鄉的精神傳承併發揚下去。在復旦大學的講堂上,她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將最好的二十年獻給了上海。

  3. 黃天華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

  安於清貧30載,完成百萬字《中國財政制度史》

  2017年,上海財經大學財政史教授黃天華用三十年時光撰寫的《中國財政制度史》面世。他用自己的執著填補了中國財政理論研究的空白,終於兌現“中國的財政史一定要由中國人來寫”的一句承諾。為編著此書,他一次次往返外省市,所有費用均是自掏腰包;又因為工作量沒有經費支持,他甚至達不到高校評定職稱的硬性指標。他是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艱苦耕耘的苦行者,他孤獨、瘦弱的身影裏是一個執著而強大的靈魂,他的力量來自於學術報國的理想承諾。他的事跡樸實感人、激勵後者,也激起對當下浮躁學術環境的冷靜反思。

  4. 褚君浩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心繫科普事業的院士

  2017年5月27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當天,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揭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褚君浩因“科普及社會服務”方面的突出成就,成為上海市唯一一位獎章獲得者。褚君浩被譽為“心繫科普的院士”,雖已過古稀之年,但精力依舊充沛,他將科學研究之外的時間,幾乎都奉獻給了科普工作;他熱心於科學知識的社會普及,尤其注重科學家探索新知的精神在青年一代人中的培育和傳承。在褚君浩看來,“能做好科普的科學家,科研才可能有大格局”。而他自己正是科學研究與科普工作相得益彰、互相促進的典範。

  5. 衛洪光

  上海市梅隴中學校長

  寓德于體、點亮學生生命之光

  2017年7月的“挪威杯青少年足球國際邀請賽”,梅隴中學女足在衛洪光率領下,以全勝戰績捧得U13組別冠軍。這不僅是衛洪光長期重視學生體質健康教育的成果,也與他“育德于體”的辦學理念密不可分。在衛校長帶領下,身為上海市體教結合先進學校、市傳統體育項目學校和市奧運後備人才培訓基地學校的梅隴中學將體育置於育人高度,積極探索體育德育一體化建設,不但促進了運動員的發掘與培育,更培養出“能吃苦、肯拼搏、知奉獻,書讀得好,做人更好”的學生。

  6. 李百艷

  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校長

  專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靈守護者”

  李百艷校長長期關注初中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她通過多個媒體平臺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給予青春期學生及其家長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並直言“青春期是一場孩子的‘內戰’”。同時,她也在學校積極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從環境建設、豐富的活動和比賽以及課程入手,讓學生的需求得到滿足、興趣得到發展、心靈得到釋放,品德與學業共同進步。她積極倡導教師要做學生的心靈守護者,全校近20位教師具備了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格,學校也在2017年獲評候選上海市爭創全國心理健康特色學校。

  7. 吳佩蕓

  上海市長青學校校長

  以“每天進步一點點”教育哲學探尋初中崛起的秘密

  吳佩蕓校長長期全心投入教育綜合改革,努力推進學校數字化建設,積極探索教與學方式變革,短短十年就帶領一所初中合併校走出辦學困境,由默默無聞的薄弱學校發展為家門口的好學校,成為了區域初中持續科學發展的典型。在北虹初級中學,她努力挖掘資源開設國際交流課程、柔道課程、擊劍課程、大人文課程、外教課程,並以一本《北虹護照》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她優化男女教師比例,培養他們成為獨當一面的優秀人才,並堅持立德樹人教育方針,深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努力落實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8. 周鳳林

  上海市嘉定區第二中學校長

  11年如一日傳授公民道德修身課的傳道之師

  2007年起,由周鳳林編寫並主講的《公民道德修身課程》正式成為嘉定二中高一年級必修課。10年來,他堅持每週5節課,雷打不動。10年過去,周校長依然在講授道德修身課程,依然身體力行地詮釋著“立德樹人”的真諦。他的《公民道德修身課程》一書也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等十部門聯合推介為百種優秀思想道德讀物。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圖説:世賽金牌楊山巍、潘沈涵團隊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 攝

  9. 世賽金牌團隊:楊山巍、潘沈涵

  上海市楊浦職業技術學校教師、上海市城市建設工程學校學生

  實現世賽金牌上海“零”的突破

  2017年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在阿布扎比舉行,來自上海市楊浦職業技術學校的楊山巍和上海市城市建設(園林)學校的潘沈涵,以過硬的基本功和穩定的心理素質勇奪車身修復項目和花藝項目兩枚金牌。世界技能大賽被譽為“技能奧林匹克”,參與世界技能大賽也是對上海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考驗,而上海代表團無疑交出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楊山巍和潘沈涵在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所取得的成績,實現了上海選手參加世界技能大賽以來金牌“零”的突破。2021年,上海將舉辦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期盼會有更多的“楊山巍和潘沈涵”脫穎而出。

  10. 高羽燁

  華東理工大學學生

  先天失聰女大學生演繹人生勵志故事

  在華東理工大學的2017屆畢業典禮現場,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的高羽燁同學作為本科畢業生代表發言,先天失聰的她儘管吐字不清,但她的勵志故事觸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高羽燁在校期間獲得綜合課程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亞洲大學生生肖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優秀獎等多項榮譽,並於2017年8月赴美國加勞德特大學深造。大學期間,只要有機會,她總是熱心於各類志願服務。在老師的指導下,高羽燁還完成了面向手語族用戶的人機交互APP介面設計,希望能方便聾人的交流方式,消除歧視和偏見,建立一座實現聾健共融的橋梁。高羽燁同學的勵志故事點燃了高校畢業季,她向無數青年學子展示了一條自強不息的奮鬥之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