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八千年的笛子文化,不是“吹”的
圖説:《笛韻天籟》演員用倣骨笛演奏 網絡圖
笛子是吹的,可中國的笛子文化,絕不是吹的。上海音樂學院昨天透露,由其製作的大型原創器樂劇《笛韻天籟》將重現八千多年前的骨笛天籟之音,作為今年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重頭戲,于5月1日在美琪大戲院上演。
該劇將主要圍繞竹笛這一民族器樂從骨笛到竹笛的歷史演變過程,展現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演——從蒙昧走向文明
該劇主要圍繞竹笛這一民族器樂歷史演變過程。
“笛子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樂器,從最初的骨笛發展到後來的竹笛,是人類歷史從蒙昧、野蠻走向文明的一個標誌。”中國歌劇舞劇院編劇徐瑛説,“骨笛意味著對動物的殺戮,而竹笛則承載了一種人文精神的內涵,我希望借助笛子的演進與演奏,直觀地把人類發展的歷史呈現給大家看。”於是,他將這部作品設置成了四幕,從中國笛子文化的演變,折射出人類文明的發展。
儘管笛子很小,但這出作品所蘊含的意義非凡,所以,該劇成了2017年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吸引到了國內頂尖的演出團隊——由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我國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喬領銜擔任主演;由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著名作曲家許舒亞等多位著名作曲家聯合進行音樂創作;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著名多媒體音樂製作人代曉蓉等多位音樂製作人進行多媒體舞臺設計和音樂相關製作;上海音樂學院竹笛樂團、上音民族音樂系師生、上音附中青少年交響樂團、上音數字媒體學院、上音音教係合唱團等組成聯合演出團隊進行演出。堪稱笛音界的“銀河戰隊”,效果一定不同凡響。
圖説:倣骨笛 網絡圖
據了解,《笛韻天籟》既有民族音樂,也有交響樂,甚至還有合唱和電子音樂的融合。此外,該劇在表演上也有諸多創造性的呈現,唐俊喬特別請來中央芭蕾舞團一級編導費波,為演員們進行形體訓練,不僅可以“奏”,更能自由地“演”。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林在勇説,《笛韻天籟》既有強烈的民族文化特質,又充滿了“國際范兒”。總之,這部作品為我國民族器樂藝術在現代藝術潮流中的發展,也為民族藝術走向國際交流舞臺,提供新型探索和範本。
造——八千年的骨笛
這部作品,除了在舞臺上充滿新意,還有一大亮點。該劇根據我國已有考古發掘的相關研究成果,成功複製出八千年前的中國先民們製作的骨笛,現場將真實還原遠古的天籟之音。
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賈湖遺址,是同時期最為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這裡先後出土了30多支用丹頂鶴尺骨製成的骨笛。賈湖骨笛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被稱為“中華第一笛”;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從2016年末開始,唐俊喬就找到專業的制笛師,歷時一年時間,試驗六十多次,採用紅木、紫檀、杉木、紫竹、湘妃竹、苦竹、樹脂合成材料等進行反復實踐和實驗,最終確定用樹脂合成材料和苦竹,來復原古笛為最佳,復原出的倣骨笛音色非常接近河南賈湖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笛,且在音準上更精準、音質更豐滿。復原成功後,團隊以此靈感為激發點,共研製出12個調的倣骨(古)笛。目前,該研發成果正在申請專利。
圖説: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竹笛演奏家唐俊喬介紹《笛韻天籟》 網絡圖
“中國有許多歷史悠久的民族樂器,二胡、琵琶、揚琴等都來自異域,笛子算是土生土長的樂器。”唐俊喬説,“而且,笛子不僅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也能稱得上是世界樂器的鼻祖。首次在舞臺上呈現根據出土文物仿製的骨笛之音,我希望能讓觀眾聽見這件樂器的歷史底蘊,也看到這件樂器的創新發展。”
這將是一場中國史前歷史的活態呈現,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來自遙遠的中華古老文明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