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邊讀邊思 邊讀邊走 “立體化”閱讀讓申城書香氛圍更濃
圖説:市民在遊覽中閱讀武康路老洋房的故事 主辦方供圖
明天就是世界讀書日。閱讀,是一件美好的事,閱讀,又是一件層次豐富的事。若抬頭,閱讀能讓你領略“詩與遠方”;若有心,閱讀,也能讓你了解眼前這座城市的紅色歷史和文化基因。在上海,閱讀的精神從書店、圖書館中漫溢出來,在各個空間裏瀰漫。
舉辦閱讀比賽
“閱讀馬拉松”是中國原創的一種閱讀方法,通過6小時的集中閱讀和答題測試,選出既能快速閱讀又能深度理解書籍內涵的選手,考驗的是讀書人讀書的深入程度。
昨天,進入第3個年頭的“上圖杯”2018上海閱讀馬拉松春季賽在19個賽場同時展開,共有1660名幸運兒參加了本次比賽。據報名數據統計,上圖參賽的30支隊伍在17秒內便搶完了所有名額,最快的一支隊伍僅用時5秒。
圖説:在上圖賽區參加“閱馬”的選手們 主辦方供圖
以往幾屆“閱馬”的書目以人文類為主,為了使書目更多樣化,主辦方這次選擇的是日本科普讀物《從三十項發明閱讀世界史》,該書以30個小故事介紹了海圖、炸藥、青黴素、半導體等人們熟悉而又陌生的知識。自信滿滿的選手們在稿紙上奮筆疾書,記下關鍵知識點,沒想到在答題環節卻紛紛遭遇“滑鐵盧”。上圖賽區第一位交卷的選手周奕群表示,她的讀書速度一向很快,100萬字的書她只需6個小時即可讀完,這次2小時讀完20萬字對她來説並不是難事。但在答題環節,她卻沒能發揮好:“我做筆記的方向完全錯誤了,記得全是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結果考得更多的卻是“普通輪胎增加炭黑的作用”“黑火藥的成分”“在紙中摻入硫酸鋁的目的”這樣的問題。”
除了題目注重文本內涵,本屆“閱馬”還首次在讀後感環節收集對書的批評意見,體現了閱讀所需的獨立思考精神。更多像周奕群一樣的選手也感受到了“閱馬”的溫馨提醒——讀書不能光重速度不重深度。
圖説:在少兒館參加“閱馬”的小讀者們 主辦方供圖
深度閱讀的氛圍也影響了青少年讀者。昨天,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也舉辦了首場全市青少年“閱讀馬拉松”,近百名六至八年級的小讀者一起在書中“慢跑”。冠軍張樂喜歡反復閱讀一部經典著作,“‘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真的有道理。”他説。
開啟閱讀之旅
如果把上海比作一件華麗的旗袍,那麼洋房一定是這件旗袍上最精緻的盤扣。無論是《傾城之戀》中白流蘇逃離的白公館,還是《沉香屑》中葛薇龍姑母的奢華豪宅,亦或《色戒》中的紅瓦陡屋頂和哥特式壁爐煙囪,洋房始終是眾多文學作品裏的重要場景,每一幢都承載著當年上海灘的風雲故事,其底蘊絕非一磚一瓦所能砌成。
圖説:10條永不拓寬的上海歷史風貌保護道路 網絡圖
昨天下午,“老洋房閱讀之旅”在上圖啟動,該活動結合上海中心城區12處歷史風貌保護區的64條永不拓寬道路,發佈了10條人文導覽路線。這十條路線分別是:武康路、思南路、岳陽路、愚園路、復興西路、華山路、虹橋路、溧陽路、霍山路、烏達克之路,根據每條道路的不同特色和歷史背景,還推薦了相關讀物,如思南路——《閱讀思南公館》、霍山路——《猶太人在上海》、復興西路——《柯靈文集》等。
位於上海市武康路113號的洋房,是巴金在上海最後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居住最久的地方。這幢花園洋房裏交織著巴金後半生的悲歡。世界讀書日前夕,普陀區圖書館舉行了一場《走近巴金的家》視頻講座,在物理建築與文學作品的交叉聯繫間,將巴金先生的內在思想呈獻給讀者。主講人巴金故居副館長周立民説:“巴金的家是一個物理空間、一個記憶世界,也是一座文化寶庫。三者層層遞進又相互交融。”
巴金曾在上海有過14處住所。在寶山路寶光裏14號,他寫出了《家》,在霞飛坊59號他完成了最重要的幾部作品——《春》的後半部分、整部《秋》和《寒夜》。在最為著名的巴金故居裏,有一個稍顯破舊的沙發,這個沙發上坐過不少中國現代文壇的大家。看著這個舊沙發,回憶讀過的文字,讀者仿佛跨越了時空與巴金先生“神交”,似乎還看到了巴金與朋友相談甚歡的場景……
圖説:參觀者在用手機掃一掃地圖上的名人故事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 攝
在愚園路919號愚園路歷史風貌區閱讀點,華東政法大學研一學生徐錦宜和同學剛參觀完錢學森故居。因為想找更多有關錢學森的資料,他們來到這裡,在約50平方米的空間內,學生們圍在志願者身旁聆聽著講解。原來,梧桐掩映、老洋房薈萃的愚園路,濃縮了一部上海近現代史。除了錢學森、施蟄存等故居,愚園路81號“中共上海地下組織鬥爭史陳列館”是劉長勝故居,亨昌裏“藏著”《布爾什維克》編輯部舊址,蔡元培、茅盾、傅雷、張愛玲、顧聖嬰、沈鈞儒等也與這條百年馬路有著不解之緣。作為剛入選首批長寧“閱”空間的讀書點,愚園路歷史風貌區閱讀點正以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吸引更多人“邊走邊讀”。
提倡動態閱讀
行走在楊浦的江灣地區,細心的人或許會疑惑于路邊看似不起眼的灰色建築墻面上偶然出現的圓形花紋,紋路顯然意喻傳統。走到黑山路國和路一帶,又會發現路邊散落著幾幢既有西方的架構佈局、又帶有明顯中國傳統復興風格印跡的建築。這些建築都是上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大上海計劃”的産物。通過楊浦區圖書館“行走楊浦”的活動,我們開始閱讀蘊藏在城市風貌中的歷史……
1929年7月,當時的上海市政府按孫中山先生將上海建成“東方大港”的目標,正式劃定江灣區翔殷路以北、閘殷路以南、淞滬路以東及浦江以西約7000畝土地,另行開闢一個新的上海市中心區域。如今,當時建造的政府新廈、博物館等主要建築依然存留於世,經整修後成為了辦公場所。中原路上有花紋的墻背後是當時的衛生試驗所,圓形花紋裏暗含著“衛生”二字的變體與象徵醫院的“十”字。
正在修繕中的上海市楊浦區圖書館位於黑山路181號,由建築師董大酉設計,1935年10月建成,次年9月開放,當時為市立圖書館。據楊浦區圖書館工作人員介紹,該建築佔地1620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型,坐西朝東。主樓中央設中國式門樓一座,為歇山重檐頂。主樓南北兩側為二層平頂樓房。步入圖書館內部,各個空間採用傳統風格裝修,立柱粉飾為大紅。屋頂的藻井雲紋已按照最初的模樣重新上色,樓道地面保持了當年的水磨石鋪地……
如果説“行走楊浦”閱讀的是近代史,那麼行走在徐匯濱江,閱讀的就是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規劃圖卷。據自然力研究院院長周雷介紹,徐匯濱江的自然景觀、運動元素、後工業美術館群、親水知識服務創新要素構成了一道可讓人獲得沉浸式享受的文化景觀帶,“徐匯區圖書館在兩年前就開始探索全球水岸城市文化的分享之道,還邀請多國專家通過工作坊和演講來解析水岸線城市的精神內涵。”
圖説:市民上午在濱江畔參與悅讀市集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 攝
《漫品濱江:讀懂一座城》,用獨特的跨文化閱讀方法,將“書館景人”四要素合一,《徐匯四韻》是一種 “現場閱讀藝術”,主創人員從徐匯的文化歷史中選取四個素材,通過演唱、演奏、朗誦、藝術轉譯、現場書法的形式將其展現。從龍美術館後的臨江廣場起至滑板公園,可以沿途盡享各類讀書日文創活動:徐匯區匯悅讀書香聯盟成員單位組成的悅讀市集區、誦讀演繹徐匯經典名著的音樂表演區、由各種類型講座組成的智匯閱讀區……
靜態的閱讀變成了動態的互動,將靜態化的閱讀化為讀書、讀影、讀人的動態化閱讀,這正是流動的閱讀,多樣性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