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血研所“一門四院士”傳遞接力棒

2018-04-23 09:17:4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讓“上海方案”走向世界,上海血研所“一門四院士”傳遞接力棒 竭盡全力,哪怕提高1%的希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

陳賽娟院士(左一)與趙維蒞(右二)為年輕醫生授課。 (資料照片)

  選擇一份直面生死考驗,每天都在“逆流而上”的事業是什麼感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血液科副主任趙維蒞想了想説,“是致力於努力改寫悲劇故事的決心,更是滿滿的勇氣和力量,我們想讓更多患者和他們的家庭重燃希望。”

  眾所週知,血研所是滬上醫療界的一塊“金字招牌”,這一坐落于瑞金醫院,向全國醫療機構開放的科研平臺,吸引著全球的聚焦目光。這裡,有“一門四院士”的科研傳承佳話:30年來,王振義、陳竺、陳賽娟、陳國強4位院士師徒接力,讓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成為國際通行的治療標準,“血癌”終於有了治愈可能。

  如今,在4位院士的引領下,不滿足已有成績、不斷挑戰難題的血研所青年們還在勇攀一個又一個學術高峰。“團隊這棵‘大樹’,‘樹根’是王振義院士,‘樹榦’是3位陳院士,我們這些‘樹葉’吸取著前輩的營養成果,又有什麼理由不繼續努力奮鬥呢?”趙維蒞如此説道。

  每週四“開卷考試”

  “還在醫學院讀書的時候,有一天,班主任問我要不要去血液學研究所看一看,‘這裡可以看好白血病’,我一下子就興奮起來。”趙維蒞回憶,當時王振義、陳竺、陳賽娟3位院士擠在瑞金醫院33號樓簡陋的小辦公室內。

  沒有蒸餾水,大家每天上班自製;沒有制冰機,大家手工把冰塊敲碎。正如陳賽娟院士所説,“即便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還是堅信有能力做出好成績來”。在這裡,全反式維甲酸與三氧化二砷兩藥聯合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形成的“上海方案”引發世界震動,全國多中心臨床試驗患者已超千例,生存率高達93%,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為首個可治愈的成人髓性白血病。

  如今,已摘得中國科研工作者最高榮譽——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王振義院士仍奮戰在臨床與科研一線。94歲高齡的他,談及熱愛的事業依舊興致勃勃。今年2月,流感肆虐,病中的他堅持為一手足麻木無力伴腹瀉消瘦的疑難患者查閱文獻組織會診,最終明確這名患者為罕見的巨球蛋白血症。“年輕人工作忙,我幫你們把書看完了,不查不知道,關於巨球蛋白血症的文章已經有近百篇啦!”看似打趣的話,實則正是這位智者的治學心得——始終保持學習狀態,獲取新知識同時找到新樂趣。

  趙維蒞説,前兩年,王振義院士有了自己的微信群,名字就叫“開卷考試”。每週四,雷打不動的臨床疑難病例討論在群裏上演,大家一同交流診斷思路,王院士還讓年輕醫生和醫學生們向他提問打分。“王院士70歲才開始學電腦,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更清楚,他製作PPT時,還會特意將重點用一根根紅線標出。這些細節,我們看在眼裏,敬在心裏。”

  “退”一步是更好成長

  “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白血病、血液病等待著被研究攻克,你們要有自己的創新。”院士們的話激蕩著血研所青年一代的心。赴法留學期間,趙維蒞率先在國際上闡明瞭腫瘤細胞凋亡相關基因Bcl-xL與淋巴瘤患者預後的關係。回國後,她毅然回歸到臨床崗位,並組建了一支年輕的淋巴瘤亞專科團隊。

  在淋巴瘤中,有類“特級殺手”叫自然殺傷/T細胞淋巴瘤(NKTCL),它在亞洲地區相對高發,且惡性程度與白血病無異。“之前有位患者臨終前告訴我,無法陪伴女兒成長是他最大的遺憾,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讓我覺得自己背負著許多生命與幸福的使命感。”趙維蒞和團隊成員們就此鑽進了研究,每一稿論文的修改意見都是厚厚一疊紙,病房和實驗室的兩點一線幾乎成了大家的唯一軌跡。

  終於,百餘例患者的全外顯子組測序完成,2015年,課題組滿懷希望將論文投到了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遺傳學》。然而,一盆冷水當頭潑下:編輯認為需要有多個對照組的數據作為佐證,稿件被退回修改。

  不忿和委屈的情緒讓年輕人産生了想要與編輯據理力爭的衝動。為此,陳竺院士專程從北京回滬,與陳賽娟院士一同召集大家開會。“讀書的時候,我整整做了一週好不容易才有結果的實驗,被導師要求再做兩遍,這樣才能確保其結果是有價值的。看起來很過分的要求,其實也是對你們韌性的考驗。”陳竺的話讓大家冷靜下來。

  當年7月的一天深夜,趙維蒞接到了導師陳賽娟院士的郵件:“我們的論文通過了。”至此,全球迄今關於NKTCL最全面系統的基因組學圖譜面世,團隊更為該病的分層精準治療提供了潛在靶點,患者的2年生存率可從原先的40%提高至80%。

  “逆流而上”再啟程

  忙到沒有時間吃午餐的趙維蒞每天都會擠出時間去門診、病房走走。“血液系統疾病如同小船,隨血流擴散累及全身,因此許多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她坦言,“我最大的願望是淋巴瘤患者可以不用化療,通過規範化標準化的治療,讓更多靶向藥物能造福患者,哪怕提高1%的希望,我們也會竭盡全力。”

  如今,站上了轉化醫學高地的上海血研所正在進一步迎難而上,陳賽娟院士説,希望世界醫學界未來能聽到更多來自上海、來自中國的聲音。隨著國家轉化醫學中心(上海)落戶瑞金醫院,陳竺院士表示,“上海方案”的成功經驗必將啟發攻克更多惡性血液疾病,如M2b型急性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將眾多生命殺手“繩之以法”。他們的目標是,努力爭取在2025年使我國惡性血液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較目前提高50%,到2035年,基本攻克血液系統惡性腫瘤。

  “王院士的開卷考試教會我們如何從臨床發現問題,陳竺、陳賽娟兩位院士教會我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陳國強院士又教會我們如何將個體患者的研究擴大至循證臨床的研究。”趙維蒞説,她始終不會忘記,團隊年輕的小鄭醫生在參加面試時對“為什麼要留在血研所”的回答,“因為我看到院士們和趙老師每天在門診和病房有那麼多患者,看到患者的無助,更看到患者在好轉、康復後的喜悅,我覺得這就是我畢生奮鬥的目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