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著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

2018-05-08 09:45:3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正加快制定積體電路、民航産業發展等行動計劃,推動産業鏈創新鏈聯動發展 著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上汽臨港基地技術人員在對剛下線的新能源汽車做最後“體檢”。本報記者袁婧攝

  核心技術靠化緣要不來、靠買也買不來,要著力突破積體電路、航空發動機等“卡脖子”瓶頸,解決關鍵環節受制於人的隱患。昨天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上,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透露,上海正加快制定積體電路、民用航空産業發展等行動計劃,推動産業鏈、創新鏈的聯動發展。

  發佈會上,陳鳴波介紹了日前出臺的《全力打響“上海製造”品牌加快邁向全球卓越製造基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簡稱《三年行動計劃》)相關情況。概括而言,“上海製造”就是掌握産業鏈價值鏈核心環節的高端製造,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的品質製造,融合人工智能和互聯網因子的智慧製造,體現資源高效集約利用的綠色製造。

  集中圍繞“四名”開展工作

  《三年行動計劃》主要提出了“四名六創”十個專項行動,其中名品打造、名企培育、名家匯聚、名園塑造這四個行動是最核心的“標識性動作”;技術創新、品牌創響、品質創優、融合創智、集群創建以及綠色創先,要集中圍繞“四名”來開展工作。

  ———要以名品為抓手,擦亮上海製造新名片。通過深入挖掘市場需求潛力,特別是聚焦健康、時尚、智慧等需求,著力打造500項“上海製造”精品。

  ———要以名企為引領,培育上海製造新主體。集中優勢資源,做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著力培育以世界一流企業、“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為核心的卓越製造企業群體。

  ———要以名家為紐帶,匯聚上海製造新資源。人才是産業發展的第一資源,要著力匯聚以卓越科學家引領、卓越企業家運營、精工巧匠支撐的卓越製造人才隊伍。

  ———要以名園為支撐,打造上海製造新載體。面對空間資源的天花板約束,要瞄準集約化利用、高效化配置,加快建設以世界級品牌園區、特色産業基地為重點的區域性承載體。

  陳鳴波表示:“政府要主動服務企業,讓企業家不為融資所累,要在研發投入上支持幫助他們。上海在這方面要舉全市之力,要有大思路、大規劃、大舉措。”

  “上海牌”重新走進千家萬戶

  上海的老字號、歷史經典品牌總能勾起國人的美好記憶。回顧過往,上海牌手錶、永久牌自行車、蝴蝶牌縫紉機等廣為人知的“上海牌”,一直是高品質的“代名詞”,在全國乃至歐美市場一枝獨秀。隨著經濟的發展,有些老品牌湮沒了,有些老品牌則又煥發生機,這是品牌的發展規律。市經信委副主任吳金城表示,要採取一些切切實實的措施,使老品牌重新煥發青春,不該沒落的老字號要讓它重新振興起來。

  振興老品牌,首先老品牌要適應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原來是短缺經濟,“有沒有”最重要;現在是要追求高品質生活,必須以“好不好”為標準,推出適應人們需求升級的高端産品。因此,打響“上海製造”品牌,應當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舉措,“上海牌”要在設計新、品質好、標準高、服務優上全力彰顯美譽度。

  老品牌要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引入新技術、新工藝。比如“三槍”智慧門店通過互聯網與個性化設計相結合,滿足人們對時尚、健康的需求。老品牌也要與設計、文化創意相結合。比如,老鳳祥與迪士尼聯合設計的珠寶産品,是由85後年輕人、海歸設計師設計出來的。老品牌還要與新消費時代體驗經濟、個性化需求相結合,創造新模式、新業態。比如,佰草集品牌線上線下結合,推出了自營店、直銷店。

  振興老品牌,歸根結底要通過改革推動國有企業開展混合改制,重新煥發活力;通過開放,推動老品牌走出去,開展跨國並購,配置國內外資源技術,構築新優勢。

  各部門協同助力“上海製造”

  前兩天,是國産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一週年。這張靚麗的“上海製造”新名片,就是各部門協同打造的。比如,截至去年年末,上海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提供風險保障159億元,為首次技術裝備研發提供了保障,也為大飛機C919研發提供風險保障43億元,涵蓋了C919各個階段。

  市金融辦副主任解冬表示,上海金融業的特點是綜合優勢相對比較強。上海的銀行業、證券業及資本市場、保險業、基金業等共同發揮作用,為上海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發展提供金融服務,截至今年3月末,上海轄內銀行對製造業貸款餘額達到6800億元。

  市質監局結合上海高端製造業發展,爭取大飛機、智慧網聯汽車等國家級計量技術中心落戶上海。“現在的大飛機製造離不開全球採購,我們的零部件來自幾十個國家、幾百個企業,幾十萬個零部件,如果沒有高等級的計量技術基礎作為保障,要想組裝出高品質的飛機,無疑是空中樓閣。”市質監局總工程師陸敏表示。

  市科委則提出上海需要進一步整合行業資源,進一步明確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市科委持續佈局智慧製造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攻關,包括專門制定了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智慧製造”的專題指南,進一步服務上海打造全球卓越製造基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