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論壇2018”關注養老中的情感照護

2018-05-29 09:49:29|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失能老人為何拒絕機器人喂飯?“上海論壇2018”關注養老中的情感照護

     “老齡化真的是社會負擔嗎?”“養老照護的主體是國家還是家庭?”“未來智慧社會的養老前景如何?”……今天閉幕的“上海論壇2018”,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是三天來的研討始終繞不開的話題。國際社會先進的養老模式與成熟經驗,又能為中國的養老事業帶來哪些啟迪呢?

  憂慮源於生育率低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認為,不能僅僅把社會老齡化看成是個負擔,老齡化是不可逆轉的,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之所以會認為它是負擔,是因為我們習慣了一個以年輕人為主的人口結構,習慣了有非常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事實上,對老齡化的擔憂,主要是源於生育的低下。兩年前二孩政策出臺後,預估上海最高的生育率也只不過是1.1,但去年僅0.9,與美國、日本相比,上海的生育率真的是太低了,一個年輕人要面對家庭裏四個老人的老齡生活,這難免會讓人憂心。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説,老齡化的本質是經濟問題,對供給側和需求側都有很深遠的影響,但我們現在應對老齡化問題基本上是靠社會政策而不是經濟政策。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經濟是第一要務,經濟發展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首要途徑。未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多的是要提高老年人的素質,特別是讓老年人也能夠創造新的人口紅利。

  應當獎勵居家養老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布朗學院院長愛德華·勞勒説,養老照護以前多為外包的方式,現在我們更提倡家庭成員特別是配偶、子女來照護老人,並給他們一些獎勵。在美國的一些州,政府支付的報酬是每小時11至15美金,如果這種照護難度特別大,可能報酬還會更高。這體現了政府對於家居養老觀念的重視。世界衛生組織也有一些類似的項目,把居家養老稱作“綠色之家”“伊甸園”“先鋒養老園”等,讓老人們感覺家的溫暖。

  美國紐約大學護理學院院長艾琳•沙利文説,我們有一個“獨立居家養老”的項目,資金來自政府,平時就是送老人去急救中心或醫院,然後晚上回家裏進行康復。這個項目的創新之處在於讓家人能安心工作,由專門的機構來幫助老人完成日常的就醫、保健工作。機構裏的護士和志願者會陪老人一起做手工、玩紙牌。經過五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在這種類似在“日托所”裏生活的老人死亡率比其他同齡老人要低得多。

  智慧養老並非萬能

  智慧養老,是此次論壇上專家們亮出的另一個主要觀點,意指充分利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提升養老的軟硬體水準。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小尾敏夫説,現在需要借助技術的手段打造智慧的養老生活。例如,機器人勺子可以幫助老年人進餐;為老年人開發的智慧手機,會給失聽或語言障礙老人提供幫助。所謂的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在老齡化社會更應該是一個智慧養老的樂園。

  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有專家對智慧養老提出了“疑義”。有人舉例説,日本的機器人非常發達,於是,有的養老院就用機器人喂飯,結果遭到了失能老人們的普遍抗拒。因為對老人來説,“有人”的服務才是把自己當人看,弄個機器輪流轉到誰嘴邊誰就張嘴進食,那無異於飼養動物,所以不能接受這樣的行為。阿裡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聶再清説,技術只是一種新的手段,到底我們要拿技術做什麼,這是需要考慮的。其實,老人是希望得到如親人般的情感照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