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人的家風》檔案展開展

2018-05-29 09:45:30|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閱讀紅色家書背後的故事 《中國共産黨人的家風》檔案展開展

  家風是一個家庭世代相傳的作風,它不僅關係一人得失、一家榮辱,更關係黨風、政風、民風。5月28日,《中國共産黨人的家風》檔案展在上海市檔案館開展,現場迎來了第一批觀眾。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展覽以不同歷史時期的32位優秀共産黨人的家風故事為主線,通過240余件檔案資料,真實反映了共産黨人的家風,詮釋中國共産黨人的革命信仰與道德風貌。展覽現場,來參觀的吳先生是位文化雜誌的退休編輯,每一件展品他都看得認認真真,還一一拍照留存。“很感人,不少故事都值得回味,我特意拍下來回家後能慢慢看。”因為工作關係,吳先生對紅色文化非常感興趣。

  記者在現場採訪了上海師範大學蘇智良教授。他表示,展覽的設計非常巧妙,按時間順序,涵蓋了各個時期的優秀黨員,從黨和國家領導人、普通黨員再到科學家,每一個時代的家風略有不同,老一輩革命家更多地教育孩子克己奉公,新中國之後黨員們更多地教育孩子艱苦樸素。在這些微妙變化中,一封封家書折射出不同時代內涵。“我最感動的是第二部分‘革命先烈的家風’,為了理想信念犧牲,這樣的故事動人到讓人落淚。”蘇智良表示。

  “老一輩革命家的家風”:以儉持家 以嚴治家

  展覽共分三個部分,“老一輩革命家的家風”“革命先烈的家風”“新中國成立以來優秀共産黨員的家風”。

  第一部分“老一輩革命家的家風”,展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鄧小平、陳雲等17位老一輩革命家以德傳家、以學興家、以儉持家、以嚴治家、以廉守家的優良家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3

  其中,毛澤東的“家風三原則”: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也為共産黨人的親情觀作了最好的詮釋。

  毛澤東對家屬子女的要求一向嚴格謹慎,一方面要求子女努力向上,關心他人;另一方面能夠堅持原則,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為子女謀職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

  1947年10月8日,他在給毛岸英的信中説:“一個人無論學什麼或作什麼,只要有熱情,有恒心,不要那種無著落的與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個人主義的虛榮心,總是會有進步的。”

  1960年,毛岸青在大連接受治療後,毛澤東親自囑咐毛岸青:“對於幫助你的大連市市委同志,醫療組織各位同志們,一定要表示謝意,他們對你是很關懷的,很盡力的。此信給他們看一看,我向他們表示衷誠的謝意。”他要求親自轉達對大連醫護人員的感謝和關心。

  “革命先烈的家風”:忠於理想 舍小家顧大家

  第二部分“革命先烈的家風”,展示彭湃、殷夫、冷少農、鄧中夏、方志敏、俞秀松、左權等10位革命先烈堅定信仰、忠於理想、忠於人民、寧死不屈、舍小家顧大家的愛國情操和優良家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

  冷少農,是中共隱蔽戰線的烈士,1925年,冷少農告別母親妻兒,隻身赴廣州投身革命。由於長期在外,家人很為他擔憂,多次來信催他回家,指責他“不忠不孝,忘恩負義”。冷少農懷著痛苦和感動交織的心情,給母親寫了五千字長信,在信中他解釋説:“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順大多數受苦的人類,忠實的去為他們努力……”“我們這樣的做法,自然有一般人不滿意,有些是不了解,有些是對於他們有利害關係,隨時都在阻礙我們,反對我們,甚至要殺害我們……”至於要不要回家,他説:“回家的事不能定的,要是革命遲一點成功,或者中間遭了挫折,我自己就死在外面,跑在什麼地方,我也不知道,更説不上回來不回來了。”

  透過這封珍貴的烈士家書,參觀者仿佛能夠呼吸到那個時代的氣息,依稀看見行走匆匆的革命者的背影。家書中不僅包含著冷少農和其母親之間的感人故事,也充分體現了他熾熱的革命理想和舍小家為大家的高尚情懷。

  “新中國成立以來優秀共産黨員的家風”:艱苦樸素

  第三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優秀共産黨員的家風”,展示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牛玉儒、錢學森等5位新中國成立以來優秀共産黨人艱苦樸素、清白為官、為民奉獻的優良家風。

  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曾獲2011年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獲獎者,一輩子固守著下鄉和出差自己交伙食費、公車不私用、不用權力為親朋辦事的習慣。這些習慣看似平凡,卻清清楚楚地記錄下共産黨員的作風賬和領導幹部的紀律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6

  楊善洲去世後,人們從老人的遺物中找到了一張已經發黃的空白表格——幹部農村家屬遷往城鎮落戶申請審批表。上面一個字也沒寫,對於國家給予他的照顧政策,楊善洲主動放棄了。

  原來早在1964年楊善洲擔任施甸縣委書記時,組織上就提出要把他愛人轉為城鎮戶口,他謝絕了;1978年,上級組織部門有個通知,他在農村的妻子、母親、不滿16歲的子女可以轉為城市戶口。可當組織部門把表格給了他以後,他卻轉手塞進了抽屜。他説:“大家都去吃居民糧了,誰來種莊稼?身為領導幹部,我應該帶個好頭。我相信我們的農村能建設好,我們全家都樂意和8億農民同甘共苦建設家鄉。”於是,這張空白的表格被楊善洲壓了箱底;而他的老伴和大女兒一家,仍在農村老家做著普通的農民。

  上海檔案局(館)副局(館)長邢建榕表示,選取的共産黨人大部分是耳熟能詳的,以前,我們更多知道的是革命故事,這次挖掘他們的親情故事,希望在點滴家風中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據悉,該展覽得到中央檔案館以及全國20余家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中央檔案館提供了20余件珍貴檔案,周恩來故居紀念館等也提供了不少展品,其中大都是首次在上海展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