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去年滬蘇浙皖25座城市PM 2.5濃度較2013年下降34.3%,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改善目標,同時水環境品質也得到明顯改善“四手聯彈”奏響“美麗中國”強音
面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考題,長三角三省一市正全面深化環保合作,加強跨省市污染聯防聯控,“四手聯彈”的環保協奏曲越來越動聽。權威數據顯示,去年長三角25座城市PM2.5濃度較 2013年下降 34.3%,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改善目標,同時水環境品質也有明顯提高。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必由之路。在長三角不斷建立完善區域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的過程中,各方精誠協作,機制日益完善,範圍逐步拓展,舉措更加務實,環保正成為長三角區域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
■從氣到水
協作機制走向成熟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但因為工業化程度高,人流物流密集,環保壓力也很大。為了率先實現經濟與環保協調發展,各地必須摒棄“各掃門前雪”的落後觀念,轉而攜手治污,加強跨區域聯防聯控。
聯防聯控的關鍵之舉是建立共商共治共享的機制。2014年1月,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一次工作會議在滬舉行。會上,根據中央決策部署和國務院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組建了由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政府和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信息化部等國家部委組成的協作小組。之後幾年,長三角聚焦燃煤、工業排放、機動車等重要的PM2.5污染源,按照源頭防控與末端治理兼顧原則,實施了一系列重點專項,並在環保信息共享、排放標準對接等領域嘗試合作。
很快,大氣污染協同治理的經驗被複製到水環境領域。在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後,2016年12月,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四次會議暨長三角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一次工作會議在杭州召開,組建了由三省一市政府和12個國家部委組成的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由此,大氣與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在長三角全面形成。
目前看來,長三角已基本形成常態化、實體化、分層次的環保協商推進機制,各省市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國家各部委加大支持和指導力度,取得了顯著的環境改善效果。2017年,區域內25座城市的 PM2.5平均濃度為 44微克/立方米,比 2013年下降 34.3%;同時,長三角333條地表水國考斷面中,水質Ⅲ類及以上的斷面達270個,劣Ⅴ類斷面僅 4個,比2015年減少近八成。
■瞄準痛點
污染控制形成合力
對長三角來説,污染防控攻堅戰必須瞄準共性問題找重點、攻痛點,“流動的煙囪”由此率先成為目標。統計顯示,長三角三省一市範圍內機動車總量佔全國的18.6%,而船舶數量佔比更是高達55%,要有效治理這些移動排放源,單靠一城一地,成效有限。
在科學研判的基礎上,長三角三省一市勁往一處使,出臺了專項環保協作方案。在機動車方面,滬蘇浙皖的環保、交通、公安等部門聯動,對區域機動車信息進行共享,並協同推進高污染車輛限行執法。據統計,短短幾年,長三角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超過320萬輛。在船舶方面,蘇浙滬兩省一市在國內率先落實建設“船舶排放控制區”,目前區域內所有港口都要求靠泊船舶必須換用更清潔的低硫油。此外,為減少靠泊船舶使用高污染的船用發電機,長三角已新增各類岸電設施700多套。
在治理流動源的同時,圍繞燃煤、工業、揚塵等固定排放源的“協同戰役”也先後打響。幾年來,三省一市所有火電燃煤機組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鍋爐(爐窯)的清潔能源改造累計完成9萬餘臺,實施揮發性有機物治理1.3萬家;此外,城市揚塵控制手段不斷創新,秸稈禁燒點火點數量顯著減少,秸稈綜合利用率不斷上升。
汲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經驗,最近兩年,長三角也在水污染系統治理方面取得進展。以跨界臨界水源地風險防控為重點,三省一市大力推進重點流域治理、黑臭水體整治、水源地保護等工作,新增污水收集管網4.8萬公里,127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完成了一級A提標改造,累計取締整治11萬戶違規畜禽養殖場,完成2萬多個建制村的環境綜合整治。
■標本兼治
共探綠色發展之路
成績固然可喜,但必須看到,長三角的環保挑戰依舊嚴峻,區域環境仍需在相當長時間內持續改善。為此,長三角正嘗試進一步深化環保協作,從“被動防”更多地轉向走綠色發展之路,為建成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樹起生態文明標杆。
從經濟發展的“本底”來看,長三角區域工業化程度高,化工産品産量仍在上升通道中,而且交通負荷快速增長。要進一步壓縮污染空間,必須標本兼治,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加大産業結構調整的力度。
目前,各省市已結合各自規劃目標,對包括電力、鋼鐵、石化、化工等在內的影響區域環境品質的産業發展,以及內河航運、城市貨運物流等,開展基礎調研,為今後深度推進綠色轉型打下基礎。而要實現環境改善與經濟增長“同頻共振”,發展環保産業是一條重要出路。目前,長三角正共同致力於將環保服務業打造成新的支柱産業,併為此協調動作、出臺政策,包括制定相對統一的産業準入標準和規範,結合長三角信用平臺、綠色信貸、綠色金融等的推進,加快構建開放、公平、競爭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市場。
此外,為深度夯實協作基礎,長三角三省一市正圍繞深化污染治理的科研協作、完善環境信息共享長效機制、建立區域環境信用聯動獎懲機制、建立跨省市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等,努力探索共贏之道。
業內人士表示,在長三角加快推進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環保工作有機會更好融入區域規劃對接以及能源、産業、交通等一體化發展戰略,並在更大平臺上實現環保標準、政策、管理制度、市場準入等的統一對接。“美麗長三角”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