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找熟人 松江讓居民放心家門口就醫

2018-05-30 09:52:23|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看病不用找熟人 松江區讓居民放心留在家門口就醫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能查血常規,做其他血液檢查項目,需要去中心醫院跑一趟嗎?松江區的居民會告訴你,不要的。在松江區中心醫院檢驗科,全自動樣本前處理系統和全自動生化免疫檢測系統24小時不間斷地處理全區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送來的血液樣本,80%的樣本到從接受後3小時內就能發佈報告,住得遠的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等到報告。松江居民看病越來越方便了,而這只是一個縮影。

  5月29日,由上海市衛生計生委組織的"郊區醫聯體新氣象“系列專題報道,第五站來到了松江區醫聯體。東方網記者獲悉,面對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健康的新需求和醫療服務供給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松江區全面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全面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區域健康品質和人民健康水準。今年5月,松江區被國務院辦公廳評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效較為明顯地區”。

  松江區現有常住人口176.48萬人,轄區內有1所三級醫院,7所區級醫院,6所專業衛生機構,15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並下設服務站點151所。近年來,松江區把人民健康放在“一個目標、三大舉措”戰略佈局中的優先發展地位。為提升服務能及,松江建立社區醫院聯動機制,加強上級醫院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人才、技術梯度支持,2017年二三級醫院共有150名專家進社區,提升了基層服務水準。按照三級醫院標準,建設和發展區中心醫院,加快推進方塔中醫醫院、泗涇醫院、九亭醫院等級提升。通過強基層、打基礎,基層衛生服務網絡在區域醫療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基本實現常見病、多發病在區域內得到有效診治。

  為有效控制醫療費用增長。根據公立醫院業務量增長、功能定位及診療特點等,松江區對各公立醫院個性化、差異化的年度控費目標,規範醫務人員診療行為進行確認,加強費用監測,確保制度落實。通過多方聯動、多措並舉,2017年區級醫院醫療總收入增幅為僅為9.7%,且呈逐年降低態勢;區級醫院藥佔比32.9%,同比降低4.8個百分點;區級醫院百元醫療收入消耗耗材逐年下降;區級醫院門急診均次費和出院病人人均費用分別為228.6元和9576.2元;社區門急診均次費和出院病人人均費用分別為137.4元和8987.3元。松江醫改重點控費指標持續保持全市最優水準之一。

  松江區雖是郊區,但在家門口就醫,不少“老松江”都很放心。62歲的周阿姨經常會去家門口的方松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中藥、坐針灸推拿。“叫我去上海,我還不願意跑,我們這的醫生水準高!”家門口看病方便,家庭醫生是居民信賴的人。在全區1302個網格化片區,由家庭醫生通過初級診療、疾病甄別、合理轉診、健康管理等舉措,真正實現了“看病不用找熟人”上升到“讓居民放心的把健康管理的鑰匙交給守門人”。隨著“1+1+1”組合式簽約的全面推進,移動端的應用開展,通過手機APP移動簽約,提高了簽約的便捷性。目前,松江區簽約居民已達21.9萬人,其中老年人簽約13.4萬人。

  為進一步完善分級診療體系,松江區以單病種為切入點,在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分診診療基礎上,探索建立區域分級診療標準。完善社區首診、雙向轉診等制度,通過預約優先就診、通暢社區與上級醫院轉診渠道,形成每個家庭醫生1對N的全科+專科架構,探索建立樹狀結構的分級診療模式,全區實現簽約百姓組合內就診率79.3%,社區就診率63.0%,二、三級醫院和社區之間開展雙向轉診11.6萬人次,有效引導簽約居民主動利用家庭醫生診療服務。在此基礎上,相繼建立三級醫療康復、危重孕産婦救治、創傷救治、腫瘤防治等分級診療體系,促進百姓就診下沉社區。開展專病分級診療,加大腹膜透析、慢阻肺診療、高血壓遠程心電監護等適宜技術下社區力度,拓展家庭醫生健康管理內容。“腹透下社區,患者得實惠”入選首屆上海醫改十大創新舉措。

  為探索更加完善和多元的醫聯體建設模式,松江區還與市一南院建立慢病診治、內分泌等合作項目,與兒科醫院建立了小兒腦癱等專科醫療聯合體,與中山醫院葛俊波院士團隊建立人員培訓和雙向轉診等,初步形成多元化、多專科、多領域的醫聯體模式,全面提升區域醫療衛生服務整體效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