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昔日馬路“結石”變身口袋公園

2018-06-01 09:55:24|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昔日馬路“結石”變身口袋公園 上海今年將新建或提升改造50座,到2020年將達到150座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

虹口臨潼路207號的匯山苑內有個408平方米“口袋公園”。這裡花木蔥蘢,還配置健身步道和鍛鍊設施,深受居民喜愛。本報記者 李茂君 攝

  和往年相比,家住信安新村的趙阿姨如今心情好多了,因為每天出門,都能經過石泉路蘭田路路口的蘭石街心花園。綠色草坪上點綴著比哥海棠和萬壽菊,紅黃相間,鮮艷迷人。誰曾想到,以前這裡是塊“不毛之地”,廢棄的車行道淪為停車場,道路兩邊還不時堆放著雜物和垃圾,一下雨就污水橫流。

  據悉,上海今年將參照蘭石街心花園試點,新建或提升改造50座“口袋公園”,到2020年,新建或提升改造的“口袋公園”將達到150座,讓上海的公園綠地除了有外環林帶、郊野公園這樣的“大手筆”,也有更貼近老百姓的“小”“多”“勻”,基本實現市民出門500米就有公園。

  要兼顧承載力和舒適度

  口袋公園最早來源於上世紀60年代美國紐約公園協會的提議,也稱袖珍公園、迷你公園等,指規模很小的城市開放空間,常常以斑塊狀散落或隱藏在城市結構中,為當地居民休憩、社交所用。

  具體規模多小才叫口袋公園?目前學界沒有明確界定。根據經驗,美國的口袋公園佔地大多在800平方米至8000平方米;參考我國設計規範對面積最小公園的規定,一般認為口袋公園規模在400平方米到1萬平方米。規模雖小,但口袋公園的設計和建設不一定比大規模公園容易。其最難的地方在於,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兼顧公園的承載力和舒適度。絕大多數口袋公園都是“螺螄殼裏做道場”,身處高強度開發的城市中心區域,每天承受大量客流,但遊客可不是跑來體驗“人擠人”的,他們渴望在綠色空間內緩解疲勞和釋放壓力。此外,設計者還必須了解社區的組成關係和使用者的需求習慣,因為其主要服務對像是本地人口。

  解決上述難點,紐約的佩雷公園是個優秀案例。佩雷公園佔地僅390平方米,但在有限空間內充分利用了三面墻體“擴展”空間:兩面墻體種植了藤本植物;深處正對入口的墻體做成了水幕墻,設有6米高的瀑布,流水潺潺,讓人暫時擺脫城市的喧囂。公園內,按照3.7米的間隔,錯落有致地種植了數棵皂莢樹,打造出一個樹陣廣場,春夏綠意盎然,秋季金色迷人。

  未來口袋公園是主流

  既然難度不小,為何上海堅持打造數百座口袋公園?市綠化市容局相關負責人坦言,上海與北京、杭州、廣州等城市,以及國際上紐約、倫敦、巴黎等,在綠化面積上有較大差距。截至去年底,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剛超過8平方米。

  從結構上來看,上海不乏氣勢恢宏的大公園、大綠地,但貼近老百姓的口袋公園,其數量和品質不夠理想。從長遠看,上海的土地資源有限,新建大規模公園綠地,總有一天遇到“天花板”,而且大多集中在郊野,居民光靠步行或公交達不到,因此在中心城區新建或提升改造一批口袋公園,將成為上海在打造生態之城方面追趕其他先進城市的主要手段。

  蘭石街心花園就是個典型。這塊地曾是石泉路和蘭田路交叉口上的兩個交通島,拋開外觀臟亂差,它還是阻礙兩條馬路通暢的“結石”,而且周邊行人穿越道路必須經過,很不方便。今年初,結合“無違建居村”創建工作,普陀區綠化市容局等部門對其進行了整體改造,交通島北面的廢棄車行道被綠化、彩色地坪、廊架和休閒座椅填滿,加上兩個被改造成花壇的交通島,形成一座綠化超過700平方米的街頭“港灣式”口袋公園。

  據介紹,春秋兩季將是這座口袋公園的“重頭戲”:春季,海棠、火焰南天竹等開得爛漫;秋季,欒樹等色葉植物、桂花等聞香植物讓整座公園色香俱全。

  選用植物“顏值”要高

  “今年新建或提升改造50座,實際數量可能還不止。”市綠化市容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浦東近期發佈的79個繽紛社區項目中,就有近40個項目被定義為口袋公園;普陀今年規劃新建的萬里社區綠地由森林濕地與口袋公園兩部分組成。其中,位於萬泉路富平路西北角的部分,佔地面積約3960平方米,定位也是口袋公園。

  口袋公園未來將遵循統一的標準來設計建設。記者了解到,《上海市街心花園建設技術導則(試行)》剛剛發佈。根據導則,街心花園面積一般在5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按照其建設主題、功能特點及場地條件可分為觀賞遊憩型、歷史文化型、風貌標誌型三種類型。在植物的選擇上,導則強調,街心花園應以鄉土樹種為主,選擇觀賞性強、季相變化顯著的觀花、觀葉植物和抗污染、滯塵、減噪等抗性植物。尤其是“顏值”高的落葉、色葉、開花喬灌木,配置比例應不低於50%。同時,植物配置應以自然式風格為主,減少使用色塊或整型修剪類植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