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社團局解“2萬斤愛心大米”入賬難題

2018-06-11 09:15:0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市社團局通過大調研獲知公益慈善組織實際煩惱,研究彙編“實用教程” 解“2萬斤愛心大米”入賬難題

  企業捐來2萬斤大米,這份愛心可以説是沉甸甸了。但是接受捐贈的社區公益基金會卻犯起愁來——怎麼開具捐贈票據?怎麼登記入賬?臨近保質期的大米怎麼計價?這麼多米放在哪兒?

  社會上的愛心形態多樣,有的表現為貨幣捐贈,有的則是大米、房産、書畫作品等實物捐贈。但是很多公益慈善組織並不了解實物捐贈如何認定。

  上海市社團局在大調研中聽到不少這樣的問題。2萬斤大米的故事來自浦東新區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收到大米的時候,他們是有點懵的,雖説愛心企業並不在意有沒有捐贈票據,基金會還是要認認真真做賬,做賬就牽涉到估價,大米確實有市價,可是臨保大米怎麼算?大家實在沒有方向,最後只好算了。社區基金會沒有倉庫,只能把辦公室騰出來堆米,開著空調權當溫控。等到給受助對象分發大米時,又得組織一群人幫忙分裝。

  上海市社團局基金會管理處副調研員趙卓群介紹,在大調研座談會上,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反映的問題引發多家機構共鳴,此前市社團局對滬上社會組織開展問卷調研,也收到了同樣的信息。這兩年很紅的“食物銀行”以及滬上不少社區基金會顯然都有類似困惑。

  “慈善法對實物捐贈有相應規定,但沒作出實際操作指導。”趙卓群説,現實運作中,大型慈善組織更有接受實物捐贈的經驗,比如市慈善基金會,他們與上海市價格認證中心簽有協議,依靠第三方力量解決價值認定的問題,他們還擁有自己的物資中心,用於捐贈物品的保存。

  但中小型機構不具備類似條件,比如社區基金會,資金規模、團隊規模和服務範圍都是有限的,滬上多數社區基金會的原始基金僅為法定最低標準200萬元,服務範圍也只限于所在社區。不管是價格認證還是建設倉儲空間的費用,對他們來説都是不小的負擔。

  市社團局於是召集市慈善基金會和審計師事務所等機構,與中小型社會組織坐下來商討,研究怎麼依法、規範做好接受捐贈資産的處置工作。在頭腦風暴和實戰總結的基礎上,今年4月,市社團局彙編成《民間非營利組織接受資産處置問答》和相關案例,作為“實用教程”提供給滬上社會組織。

  比如,有一個案例討論書畫作品捐贈,市場定價如此飄忽的實物怎麼處理?“實用教程”建議採取兩種辦法:第一種是基金會請具有書畫鑒定資質的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估價,按估得的公允價值作為實際成本,開具捐贈人捐贈票據,並登記入賬;第二種,考慮到書畫作品不存在活躍市場,無法確定其實際價值,基金會可以把作品以1元入賬,並設置輔助賬,單獨登記書畫的名稱、數量、來源、用途等情況,並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作相關披露。

  這份“實用教程”通過上海社會組織網、上海社會組織微信公眾號、微信聯絡群等平臺傳播開來,不少社會組織都反饋“很有操作性”。

  與此同時,市社團局還搭建起溝通平臺,鼓勵市慈善基金會等大型機構為中小型社會組織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