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節論壇:技術發展不可拋卻“人和情感”

2018-06-19 09:13:18|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在本屆電影節論壇上有專家提出:任技術發展,都不可拋卻對“人和情感”的求索 成熟的電影工業,絕不該滿足於製造“視覺盛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金爵電影論壇“電影工業化之路”昨舉行。(電影節組委會供圖)

  “工業化”正在成為中國電影的關鍵詞,它為我們提供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的機會。昨天下午,年輕的中國導演、代表中國電影新勢力的互聯網企業代表,與好萊塢從業者坐到一起,共同在金爵電影論壇探討“電影工業化之路”。

  對於工業化是否必要,一眾嘉賓並不懷疑。他們相互補充、廓清的是:工業化究竟包含多少內容,中國電影的工業化之路能向他山之石借鑒什麼,工業化的發展究竟何處是邊界。

  “十年前,許多公司要發展工業化,最大的難題是缺資金做特效。現在的障礙卻是錢太多了。”完美威秀娛樂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艾秋興來自美國,她的這句話直接指向一個判斷:成熟的電影工業,絕不應該滿足於製造 “視覺盛宴”。

  工業化並非一味 “大手筆”,它的魅力可以細緻到一把椅子的精準佈置上

  艾秋興的觀點來自她參與不同國家影片製作的經歷。 “一個具有相當工業化水準的劇組,他們會把預算分攤到開發、製作、後期、發行等每一個階段,並且做好嚴格的控制,這樣做能降低風險。但如果錢太多,那就失去了自己管理項目流程的動機,由此導致亂花錢。”在她看來, “不為錢操心” “不受約束地花錢”,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在工業化道路上的一個障礙。

  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得厘清什麼才是工業化的真正內涵。

  “它的意義不僅在於高科技、大投資。”説這話的是本屆電影節開幕影片 《動物世界》的導演韓延。他的影片後期由久負盛名的好萊塢維塔公司操刀,片中故事的發生地、一艘為影片全新打造的 “命運號”郵輪,是典型的電影工業為觀眾造夢的華麗介質。然而比起狹義的 “大手筆”,韓延更願意把工業化看為廣義的 “規範化”,存在於無處不在的細節中。比如燈光如何打,演員走位如何確定,都是工業流程中的一環。

  《動物世界》拍攝時,邁克爾·道格拉斯的一次糾錯,讓韓延體會到,細節的準確是如何影響到成片效果。片中,道格拉斯有一場坐在椅子上拉抽屜的戲。開拍前,美國演員走了走位,提出那把椅子錯了,它應該擺放得離抽屜更近一些。因為角色設計為 “幕後黑手”,人物性格決定了,他不會探出身體去拉抽屜,那樣會失去一切盡在掌控的感覺。

  苛求每一個細節、制定每一個流程的規範樣式,這是中國80後導演從國外優秀演員身上學得的工業意義。

  淘票票總裁李捷的論點異曲同工: “作為互聯網公司,我們認為電影工業化首先要解決的,是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風險,比如超期拍攝帶來的超預算等。這便要求從業者擁有更好的預算管理能力、製片管理能力以及精準的執行力。”

  技術與藝術是可以殊途同歸的,終點都是服務於“人和情感”

  聽上去,精確、按部就班,好像就是電影工業化的終極奧義。但也有從業人員提醒: “工業不是萬能的。標準化也好,流程化也好,如果到最後變成一種沒有靈魂的産物,那電影就失去它的生命意義了。”套用一位英國作家的話:理論家評論小説時,常常像外科手術一樣精準而刻板。比如解剖一隻青蛙,骨骼如何、血液如何,條分縷析。可是他們忘記了,青蛙是有生命的。

  推及電影的工業化,如果光顧著追求技術的極致,而拋下對人性的關照,那麼觀眾遲早會離場。事實上,好萊塢的許多電影,已深陷類似困擾。正如論壇嘉賓指出的,幾十年前我們看好萊塢影片,驚訝于故事的精巧、視效的奇譎。但現在,故事越來越套路,導致高票房的外衣下,只剩下視覺衝擊力。如此一來,此類電影在中國已顯出疲態,沒有太久的生存空間了。畢竟,人們迷戀的,從來都是好故事。

  對此,另一位80後中國導演郭帆表示認同。他正在製作 《流浪星球》的後期,該片根據劉慈欣小説改編。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幻電影成功與否,標誌著電影工業成熟幾分;而在與好萊塢技術團隊的溝通中,郭帆發現,特效絕不能直接複製粘貼,“異質的文化土壤會讓特效水土不服”。假設鋼鐵俠從天而降,打開面罩是張東方面孔,觀眾一定會齣戲。因為影視生産從基因上説,是“創作和發現美”。在審美體驗中,任何機器模型都無法取代人的思維。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中國大片邀請好萊塢技術團隊加盟,直接 “拿來”他們的特效模型,做出的成片卻很難打動中國觀眾的心。

  在大銀幕看不見的地方佈置細節,在發展技術之餘從不放棄對 “人和情感”的求索——這是探討工業化時,比“視覺盛宴”更切實的命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