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次設立國際合拍片市場,中外電影人如何合作引發思考 合拍片:資源運作全球化,文化自信須堅守
影片《狼圖騰》改編自中國小説,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圖為劇照。
6月18日,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次設立的國際合拍片市場落幕。雖然只有兩天時間,但是由中國、意大利、波蘭、烏克蘭等電影人合作組織的電影項目路演、製片人洽談會、合拍項目培訓等活動,吸引了一大批中外電影人。用意大利電影委員會主席斯特法妮婭·伊波禮蒂的話説: “中國電影的發展正在形成吸引全球電影人參與合拍的力量,上海國際電影節則是承載世界電影人對話的最佳平臺之一。”
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同20個國家簽署了電影合拍協議,中國電影界與美國好萊塢六大公司先後建立了合作渠道。
今天,中印電影圓桌論壇、第五屆“美中影視産業博覽會”發佈會等活動將在滬舉辦,國際合作成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看點之一。
對於積極參與全球合作的中國電影人來説,參加合作圓桌的海外電影人提醒:更需要在全球化資源運作中保持説好故事的自信。
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擁有放眼全球的電影資源
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的13部入圍影片中,有三部是合拍片。跨地區跨市場跨文化的電影合作拍攝,已經在世界影壇形成趨勢。中國年産電影約800部,每年的合拍片大約在60到70部。業內人士認為,合拍片的發展空間很大。而從 《英倫對決》《長城》到 《我們誕生在中國》等影片,通過合拍,中國電影人已經開始更多地與全球一流電影製作公司和電影人合作。來自中國電影家協會的數據顯示,《英倫對決》 《長城》等在北美上映的影院數均達到兩三千家,屬於大片的發行規模。
那麼,什麼是成功的合拍片?中國電影人可以從合拍過程中學到什麼?
在角色中加入一兩個中國演員或者中國地標等有限的中國元素,這樣的“合拍”作品,對許多資深影迷已經漸漸失去了吸引力。業界人士普遍認可的合拍片之一是改編自中國小説、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影片 《狼圖騰》。這部2.5億元投資的影片最終取得約七億元票房,並且獲得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等多個獎項。從取得電影改編權到實際拍攝,中外電影人前後花費十年。其中對各種資源的調配以及對最終銀幕表現的苛求,幾乎都被做到極致。一方面,劇組請來曾拍攝相關動物電影並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讓·雅克·阿諾;另一方面,98%實景拍攝,為了拍攝甚至花費三年時間養大了約40匹狼。此前,劇組聯繫加拿大的一位知名馴獸師時,對方坦言等這個電話三年了。
原來他早已看過英文版《狼圖騰》,並且認定小説會被拍成電影,他更認定導演只可能是讓·雅克·阿諾。
“擁有放眼全球的電影資源,可以幫我們應對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專業人才和製作短板問題。”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總經理苗曉天認為,對於目前中國電影的進一步發展而言,由中方主導創作,中外團隊在故事創意和拍攝過程中相互支持,這種合拍模式的作用更大,“説好中國故事,最關鍵的是學習世界一流的創意手法和製作手段,抓住電影創作和製作的關鍵環節。”
不是加入各自的油鹽醬醋,合作更需要文化自信
“聚焦意大利”成為國際合拍片市場首次設立後的首個合作圓桌。有意思的是,意大利和中國的文化都十分發達而且個性鮮明,那麼,不同文化背景的電影人該如何合作?
“演員、導演可以來自世界各地,但是合作講述的電影故事必須具備鮮明的文化特質。”斯特法妮婭·伊波禮蒂告訴記者,合作拍攝不是各自加入油鹽醬醋、做出一個大拼盤,而是通過各自的努力和理解,呈現出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意大利導演貝托魯奇執導的合拍片《末代皇帝》,演員來自中國、美國、日本、英國等,幕後團隊來自更多國家和地區,但是觀眾會説電影講的是中國的故事,同時也會認為這部影片‘非常貝托魯奇’。”她説,你不可能為每個市場定制屬於一部分觀眾的電影,那樣你的想法只會混亂,合拍片尤其要有説好故事的自信——相信用自己國家自己民族的故事,能打動所有觀眾,這種自信既來自故事本身,更來自合作團隊。
記者注意到,此次參加國際合拍片市場路演的八個電影項目,創作團隊雖然年輕,卻關注廣泛。比如《機器老爸》項目,關注了成長過程中父愛缺失帶來的問題,解決之道則涉及當下流行的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戰士覺醒》從中外年輕人的視角關注中國傳統文化,通過類似穿越的手法以及“博物館奇妙夜”的創意,將中國傳統文化帶到現代英國。一位參加路演的意大利電影人表示,年輕一代電影人關注的問題更加“全球化”,此時尤其要提醒他們,銀幕需要更多元的文化和更有個性的講述。“合拍片不能把個性給磨平了。一方面,電影本身需要更好的完成度;另一方面,嫺熟流利的電影語言最終也得為有個性有特色的故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