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明:“不問出處” 造就更多科研英才

2018-06-27 10:36:4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在中科院神經所克隆猴團隊先進事蹟報告會上,蒲慕明院士表示——“不問出處”才能造就更多科研英才

  ■現在很多優秀學生都去國外做博士後,把最能全心全意做實驗的時光貢獻給了國外實驗室,為的就是成為 “洋人才”,順利拿到人才 “帽子”。所以,問題的關鍵是 “我們能否一視同仁地對待本土與海外人才,根據真實能力和水準來給予支持”

  ■尋找科學前沿的發展方向,必須是自由探索式的。但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僅靠個體的自由探索已經很難取得真正意義上的重大突破。因此,中青年科學家摒棄名利的局限,相互合作,共同回答重要的科學問題,是一個必然趨勢

  對於一名從未留學過,卻願意對重大科學難題發起挑戰的博士生,如果挑戰失敗,我們能否正確評價他的能力,並讓他依然擁有良好的發展前途?在昨天由上海市科技黨委、中國科學院滬區黨委、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紀念建黨97週年主題活動暨中科院神經所克隆猴團隊先進事蹟報告會上,神經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提出了這樣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他認為,只有真正做到 “不以成敗論英雄”“英雄不問出處”,才能讓更多具有創新潛質的年輕人在中國科研的舞臺上,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創新活力。

  “蒲先生的一句話,打消了我留下的顧慮”

  今年 1月 25日登上《細胞》雜誌的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 “中中”“華華”如今已出暖箱,活力充沛地回歸到野生猴群中。親手將它們克隆出來的技術高手——神經所博士後劉真最近正打算應聘本所的課題組長。

  如今看來功成名就的劉真,在當年博士畢業時內心十分糾結:是繼續留在導師孫強的課題組,還是去國外一流實驗室做博士後?按照通常的發展規劃,以他的能力和水準,可以到很好的國外實驗室去深造;如果在博士後期間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幾篇論文,就可以拿到一些人才“帽子”,回到國內建立自己的課題組。如果選擇留下,要是沒有成功做出體細胞克隆猴,他就會面臨一無所有的窘境。

  當時,蒲慕明對劉真説了一句話:神經所招收課題組長,只看有沒有好的工作,不看留學經歷。這讓劉真打消了顧慮。經過仔細考慮,他覺得沒有哪個國外實驗室可以比神經所蘇州非人靈長類平臺提供給他更好的實驗條件,於是決定留在所裏繼續做博士後。

  挑戰從未有人成功過的非人靈長類體細胞克隆,劉真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每次做實驗都需要獸醫、工作人員等四五個人配合完成,而他們只知道劉真的實驗“每次都失敗”。“他們並不知道其中的科學意義和挑戰難度,卻一次次陪我失敗,仍舊選擇信任我,我非常感動。”劉真説,這些年他也和獸醫同事一起喂猴子,一起通宵值班,為的就是這份相互信任與支持。

  報告會上,蒲慕明提到,現在很多優秀學生都去國外做博士後,把最能全心全意做實驗的時光貢獻給了國外實驗室,為的就是成為“洋人才”,順利拿到人才“帽子”。所以,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能否一視同仁地對待本土與海外人才,根據真實能力和水準來給予支持”。

  “我只有一個要求:帶兩個低學歷的人過來”

  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背後,強大的獸醫團隊功不可沒。孫強從雲南帶來的獸醫王燕名列論文的第三作者。因為從飼養猴子、取精取卵,到孕猴照料、剖腹産,以及幼猴的保育,無一不需要獸醫們付出幾乎全年無休的辛勞。

  2008年,剛在雲南西雙版納經歷了轉基因猴研製失敗,正考慮重新出國的研究員孫強決定到神經所,建立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平臺。“這是一個有點衝動的決定。”孫強説,當時他只向蒲慕明提了一個條件:帶兩個低學歷的人一起過來——只有大專學歷的獸醫王燕夫婦。

  “和小鼠相比,猴子的卵細胞資源非常稀缺——必須要了解它們的月經週期,適時打針促排卵,再通過手術取出卵子。”孫強説,這項工作的難度和強度之大,常人難以想像。因為這些實驗猴都“散養”在猴房裏不停地攀爬跳躍,除非它們願意配合,不然這簡直是一項難以完成的工作。

  任何工作做到極致,都是難能可貴的。王燕和她的團隊做到了:上千隻猴子看到他們就會配合地豎起尾巴,或乖乖地趴在墻上接受注射。“從此,新進平臺的獸醫都要先花兩三個月與猴子‘交朋友’。”孫強説,這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工作,需要有靈性和潛質、願意專注這行的人才來做,獸醫雖然學歷不高,卻是科研團隊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從雲南到蘇州,王燕如今通過自學考試獲得了本科學歷,同時也獲得了高級實驗師職稱。

  神經所黨委書記王燕在報告會上提到,其實當初引進孫強也遇到了人事關係上的難題,不得不通過各種變通與“破格”,才讓孫強及時來到非人靈長類平臺。她希望在人才的引進和使用上能有更多“英雄不問出處”的魄力,讓用人單位有更多自主權,少一些“破格”。

  穩定長期支持營造“寬鬆而緊迫”的科研環境

  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僅僅是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平臺成功的第一步。孫強表示,他們正在著手建立腦科學工具猴模型、腦疾病猴模型,同時進一步提高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率,“接下來,可能神經所的每個課題組都會與我們合作,以推進中國的腦科學研究。”

  昨天的報告會上,蒲慕明表示,在基礎科研中,必須要認清“自由探索”與“團隊攻關”之間的辯證關係。他認為:“尋找科學前沿的發展方向,必須是自由探索式的。但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僅靠個體的自由探索已經很難取得真正意義上的重大突破。因此,中青年科學家摒棄名利的局限,相互合作,共同回答重要的科學問題,是一個必然趨勢。”

  蒲慕明説,在英國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每天下午都有下午茶時間。這看上去非常休閒寬鬆,然而就在這段時間,科學家們聚在一起談論工作,“如果某個科學家做的工作總被大家認為‘無意義’,他的壓力就會非常大,這就迫使他一定要做出像樣的工作來。”蒲慕明説,卡文迪許實驗室誕生過三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他們並非天資過人,而是在這種環境文化中被“逼”成了天才。

  王燕強調,克隆猴團隊能有今天的成功,離不開中國科學院、神經所長期穩定的支持,唯此,才能讓孫強團隊心無旁騖地專注于科研。2009年,蒲慕明動用中科院試行穩定支持中的所長基金,啟動了非人靈長類平臺的建設。自2012年起,平臺項目先後獲得中科院各類經費支持。王燕認為,對於基礎研究的資助,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