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警官兵連續19年在一大會址義務講解,問不倒的“播火者”是怎樣煉成的?
“大家好,歡迎參觀中共一大會址……”6月底,剛剛拿到一大會址義務講解證書的武警上海市總隊執勤第四支隊十中隊列兵王宇,第一次擔負義務講解任務,有點緊張、興奮,但更為自豪。
王宇是中隊第71名一大會址義務講解員。19年來,71名戰士賡續接力傳播黨史知識,傳遞黨的聲音,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紅色聖地的“播火者”。中隊指導員汪長旌説:“紅色聖地孕育紅色士兵,能穿著橄欖綠、戴著紅肩章在一大會址義務講解黨史知識,戰士們感到無上榮光。”
圖説:武警上海總隊執勤四支隊十中隊義務講解員為遊客發放黨的十九大宣傳冊。張海 攝
為數百萬遊客義務講解
到中隊採訪,剛好趕上中隊榮譽室重建開館。大事記墻上,已有71名戰士通過專業考試,成為一大會址紀念館的講解員。汪長旌説:“中隊官兵義務講解不是圖出名掛號,而是戰士對黨的信仰的熱愛與追隨。”
講解員姜平因為解説,對黨的認識、對黨史的了解不斷深入,在內心種下了一顆矢志聽黨話跟黨走的種子。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共産黨從小走到大、從弱走到強是多麼來之不易。
當兵2年,小姜先後遞交5份入黨申請書。可作為河南城建學院在讀本科生,他要回校繼續攻讀學業,未能實現入黨願望。去年底9月退伍時,小姜對汪長旌説:“我要留下兩顆種子,一顆留在中隊,希望大家把學黨史聽黨話跟黨走的傳統一代代傳承下去;一顆放在心中,把這份信念帶回家,爭取早日入黨。”
指導員汪長旌拿出講解員名冊,講解員平均年齡21歲,最小的18歲。就是這樣一批90後新青年,因為信仰,所以熱愛。中隊每月辦一期《新一代》小報,刊登紅色故事、黨史知識;每週安排半天閱讀紅色書籍,大家自發購買書籍相互傳看;每天嚴格落實“三個半小時”,跟學時事政治、跟緊時代脈搏。新兵下連第一週定為“優良傳統教育周”,幹的第一件事是參觀一大會址、學習黨的歷史,看的第一部電影是《霓虹燈下的哨兵》……
圖説:19年來,71名武警在一大會址為數百萬遊客義務講解黨史知識。張海 攝
“挺立紅色聖地,不忘來路初心,唯有信仰堅定的人,才能成為合格的‘播火者’。”支隊政委陸倫明説,19年來,中隊先後有71名戰士,在一大會址為數百萬遊客義務講解黨史知識。
問不倒的“專業隊”
“每一次解説都是一次黨史考試,掌握黨的知識越豐富,為參觀者解説起來就越自信、越自豪。”講解員徐鵬昊將參觀者提問大致分為三種:“求證之問”,比如“一大會議記錄人是不是毛澤東?”;“解惑之問”,比如“陳獨秀、李大釗為什麼沒有參加會議?”;“刁難之問”,比如“請評價一下張國燾的功過?”
為了應對各種提問,每一個講解員必須熟讀黨史知識,汪長旌介紹,他們以專家導學、原文通學、要點精學的“三學”方法開展黨史學習,以摸底考、階段考、結業考的“三考”模式進行優勝劣汰,確保講解員對黨史知識熟記於心,運用自如。
圖説:武警李海港正在翻閱書籍補充知識。張海 攝
“播火者”必須是問不倒的“專業隊”。一次,一名遊客聽完講解問道:“為什麼‘一大’是在7月23日召開,而黨的生日卻是7月1日?”在場的很多人也都露出疑惑的眼神。講解員蔡晨華答道:“戰爭年代資料難尋,因此黨中央在1941年決定以7月1日為建黨日,7月23日是之後考證得到的準確日期。”
一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楊宇説:“中隊這些戰士都是業餘講解員,但業務水準卻可以與專業講解員相媲美,成為一大會址的一張‘紅色名片’。”
要講得好更要做得好
2009年7月1日,高位癱瘓姑娘劉慧前來參觀。講解員陳飛背著她講解了近兩個小時。劉慧説:“今天是黨的生日,也是讓我終身難忘的日子,我在紀念館裏了解了黨的昨天,在戰士身上看到了黨的明天。”
支隊長趙震説:“既要講得好,更要做得好,講解員在傳遞黨的聲音,同時也在重塑自己。”
圖説:李海港為外籍遊客講解中共“一大”會址歷史。張海 攝
入伍前,殷一騰是個“憤青”,對入黨興趣不大。令人沒想到的是,前不久,他向中隊黨支部提交了入黨申請書。他這樣説:“擔任一大會址義務講解員一年多來,在為大家講解黨史知識、傳播黨的聲音的同時,自身也深受教育,對黨的認識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深刻。”
每年新兵集訓,中隊講解員都會按照計劃深入總隊各個新兵大隊開展黨史軍史教育。在講解員的帶動下,“黨史迷”“軍史迷”越來越多。執勤第一支隊戰士徐培強,生於英雄城南昌,聽完十中隊講解員的故事後,對黨史軍史著了迷。他整理出200個發生在江西的紅色故事,並創辦“軍史講壇”,受到戰友們的追捧。19年來,講解員先後1200多次深入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為10多萬人次開展黨史知識宣傳和講座,為駐地企業、學校等培訓黨史知識宣講員45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