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二○一八年上海市民文化節青少年戲曲大賽落幕,最小決賽選手僅三歲 為傳統戲曲覓得更多“小知音”
轉身、碎步、劍指……在絲竹管弦樂中,一個個扮相得當的孩子先後登臺,一招一式有模有樣。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節青少年戲曲大賽決賽昨天在嘉定區文化館落下帷幕,來自全市各大中小學及藝術院校的130名選手激烈角逐 “校園戲曲之星”的榮譽稱號。
本次大賽分為京昆組和地方戲組兩大類,設專業組別 (專業戲曲院校學生)和非專業組別 (普通類在校學生)。金山區實驗幼兒園的陸佩敏年僅三歲,是決賽中年紀最小的選手。老師介紹,該幼兒園從2016年起開始進行滬語教學,滬劇演員呂麗賢、李建華攜手來到幼兒園,指導孩子學習 “滬語兒歌”“生活情景對話”等。陸佩敏的音準等各方麵條件比較好,被選入滬劇社團。近年來,金山區將 “戲曲進校園”與 “一校一品”建設、青少年民族技藝培訓項目等結合起來,與長三角地區十家專業戲曲單位合作,把戲曲名角請進校園,在全區學校全面普及傳統戲曲文化,培育了一個個學校裏的滬劇社團。
作為上海京劇院幼兒京劇啟蒙教育基地,嘉定區豐莊幼兒園則包攬了京昆幼兒組的決賽名額。該幼兒園從2004年起開展京劇藝術教育,在京劇與語感、京劇與美感、京劇與品德、京劇與生活等多方面進行了多元探索。園歌 《民族國粹我弘揚》人人會唱,雲手、四方步等程式動作孩子們也不陌生。幼兒園還通過劇目欣賞,帶領孩子們了解 《賣水》 《沙家浜》等唱段故事的來龍去脈,並學習演唱簡單的課本劇 《紅燈記》 《鍘美案》等。京劇班老師王麗介紹,京劇在嘉定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真新街道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均以 “京韻”為特色, “戲曲是慢的藝術,慢慢熏陶,生旦凈醜能覓得更多知音”。
決賽中,高安路第一小學九歲的朱韻霓,以一曲《西廂記·佳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賽後,觀眾們才發現,她原是崑曲名家梁谷音的外孫女。從小,朱韻霓在外婆的耳濡目染下喜歡上昆劇,偶爾還能哼兩句。去年,她正式加入昆劇團“follow me崑曲跟我學”少兒班,並正式拜師昆五班的陶思妤。
“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孩子們從唱念做打到服飾裝扮都很到位,這是對戲曲綜合性表達的全面傳承。”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越劇范派藝術代表性傳承人、評委韓婷婷感慨。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副院長、評委金喜全表示,今天的成果得益於上海市在普及戲曲上下了大功夫,京昆滬淮等劇團都有自己的普及培訓點,和學校聯手進校輔導,開設長期或短期班。近幾年,很多學校也主動到劇團、戲曲學院聯繫合作事宜。而除了學校外,少年宮、青少年文化中心、文化館等都在致力於戲曲藝術的普及。
藝術熏陶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業內人士指出,孩子們學戲,並非一定要培養成為專業的演員,更重要的是讓他們了解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戲曲藝術中,一個蘭花指、一個劍指,一個轉身、一個碎步,無不展現我國傳統文化特有的魅力。孩子們在充滿京劇韻味的節拍和音樂中直觀地感受到舒展的美和動作協調的美,並將美、意、情、動、做等要素巧妙地結合其中。除了美之外,還有真和善——很多經典曲目講述的是是非、善惡、忠奸,弘揚的是家國情懷和優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