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小農業”以種源服務為牽引做大朋友圈

2018-07-16 09:06:37|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一方有技術,一方有土地,申城“小農業”探索以“種源服務”為牽引不斷擴大服務半徑“上海種子”借影響力做大朋友圈

  烈日當空,浙江省平湖市泖口鎮500畝地農莊裏,農民們正把一串串紫色葡萄摘下來裝箱打包。一小時後,它們就會被送到遍佈上海的各大農貿市場。葡萄架下,那個戴草帽、穿白襯衫的人,正是“蘇浙滬農科院科技興農聯合服務團”500多名專家中的一員,他正在指導農民給葡萄“穿外套”——套了塑膠袋的葡萄能避免害蟲叮咬,口感也更甜。

  浙江平湖與上海人民廣場的直線距離僅73公里,全市經濟以農業為主,一直以來都是上海的 “菜籃子”和 “果園子”。去年,為了尋找蔬菜、花卉、西甜瓜、食用菌等特色優質種源,平湖找到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尋求合作,雙方一拍即合。

  長三角地區地緣相近,生態環境相似。近年來,上海農業新品種不斷在長三角地區落地開花,“小農業”做出了 “大文章”;同時,通過在周邊省市大面積種植推廣,“上海種子”品質不斷優化,成為長三角地區産業互補、協同發展的一個生動案例。

  産業互補,高附加值“上海種子”讓農民增收

  基於自身産業結構特點和有限的耕地面積,上海農業一直都被視為“小農業”。但上海農業科研實力卻不小,特別在種質資源挖掘、新品種培育領域優勢明顯。

  2009年,上海市農科院作物栽培育種研究所特種稻課題組利用化學誘變和小孢子培養技術,培育出粳稻新品種“降糖稻1號”。這一“降糖米”因為抗性澱粉含量高,能有效阻止澱粉吸收,防止血糖快速升高,很適合糖尿病人食用。但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土地種植推廣,“降糖稻1號”一直“養”在實驗室裏。直到四年前,這一新品種被安徽省一家農業合作社“接”走了,一下子就種了幾百畝。

  除了優質種源,上海專家研發的獨門技術和設備也被各地所需。平湖市農業經濟局副局長唐紅芳説,上海為平湖市提供的優質種源,讓當地不少農産品在市場上的價格提升了好幾倍。同時,上海專家向當地農民傳授的水肥技術、害蟲生態防控技術等,使示範基地每畝經濟效益由7%增加到35%,秸稈全量還田率達95%以上。

  一方有技術,一方有土地,這樣的産業 “互補”為雙方帶來共贏。去年,“降糖稻1號”又在江蘇、浙江等地種植了幾百畝,杭州某田園綜合體更把其作為健康旅遊的主打農作物。近年來,上海培育的 “錦繡”黃桃、 “滬油”系列油菜、 “滬綠”系列花菜類等多個新品種,不斷紮根長三角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廣闊土地,為當地農民帶來數以億元計的收入。其中上海“雙低”系列油菜在長江中下游流域推廣超過1億畝。

  高效育種,一隻試驗瓶抵上一兩畝“試驗田”

  在上海市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有一支專門利用小孢子技術為大麥、青稞、小麥提供高效育種服務的公共平臺。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的育種團隊只要寄上一小包種子,再提出篩選要求,一兩年內即可得到一份性狀 “純合”的種質資源,從而替代農業科研人員在田裏七年以上的辛苦勞作。

  “我的一隻試驗瓶裏,培養了幾千個小孢子團,可代替一兩畝的育種試驗田。”該育種平臺負責人黃劍華告訴記者,所謂 “小孢子”,就是植物花藥裏的花粉粒,相當於植物的精細胞,其中包含了該植物的全部性狀基因。採用小孢子育種技術,可直接在細胞培養中進行快速選優,而無需等到一代代 “孩子”長成了再作篩選;並且,在細胞層面對小孢子的染色體進行處理,可一步獲得 “純種”的種子。

  2012年,蘇州一家農科所寄來一包大麥種子樣品,希望從中選育出抗大麥黃花葉病且制啤品質優秀的大麥新品種,一年後,完美的“蘇啤9號”在上海農科院育種平臺誕生。據統計,這一高效育種平臺已為全國大麥、青稞以及小麥育種團隊生産提供1.6萬份加倍單倍體株係,在各地進入株係鑒定實驗;累計篩選出大麥、青稞和小麥加倍單倍體品係158份,其中6份已進入品種申報階段。

  專家服務,“三院人才一地用,一院成果三地享”

  依託上海農業的科技成果、人才優勢,長三角地區農業科技與産業合作不斷深入。這幾年,上海市農科院與江蘇溧水、高郵、南通互訪,與浙江平湖、海鹽、嘉善簽訂院縣農業技術合作協議。去年,江蘇高郵正計劃 “騰雞換菇”。上海市農科院組織食用菌所、畜牧所和生態所等專家赴當地考察,圍繞品種調優、關鍵技術改良、人才培養等問題實地指導,通過精準 “把脈”開出了針對性 “藥方”。

  如今,上海市農科院每年要派出3000多人次專家下鄉,其中到上海郊區和長三角其他三省服務的專家比例約達1︰1。隨著長三角區域農業合作的日益頻繁, “蘇浙滬農科院科技興農聯合服務團”也應運而生,專家隊伍不僅從創建時的300人壯大到如今的500人,專家結構也更合理、覆蓋面更廣。 “服務團真正實現了 ‘三院人才一地用,一院成果三地享’,現在每次農業科技服務,參與的專家都不少於30人。”上海市農科院科技興農辦主任謝祝捷透露,今年,服務團計劃將安徽的農科專家也邀請到 “長三角科技興農朋友圈”中來,著手打造虛擬 “長三角農科院”,讓彼此間合作更緊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