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張江“藥谷”牽頭打造原創新藥産業鏈

2018-07-25 09:06:10|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張江藥物實驗室以上海為核心、長三角為基盤,研發人民群眾“吃得起、療效好、副作用小”的原創新藥 張江“藥谷”牽頭打造原創新藥産業鏈

  張江“藥谷”創新能級將開始新一輪提升。日前,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簽約,啟動新一輪院市合作,共建張江藥物實驗室,以“出原創新藥”和“出引領技術”為目標,瞄準領域前沿,部署實施疾病機制研究及原創新藥研發重大項目,致力於研發人民群眾吃得起、療效好、副作用小的原創新藥。

  長三角原創新藥産業再提速

  “我國新藥研究正處於從仿製藥向原創藥邁進的歷史轉折期。”作為張江藥物實驗室牽頭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蔣華良説,我國醫藥行業創新能力薄弱,仿製藥比例高達95%,原創藥物寥寥無幾,新藥市場被國際大公司産品壟斷。但隨著基礎研究實力的不斷增強,交匯各路資源,建設高水準戰略性新藥研發平臺,解決我國原創新藥和原創技術缺乏問題,已迫在眉睫。

  近三年來,藥物所共有21個候選新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大多數在長三角得到轉化。“以上海為研發高地,在長三角實現産業化,並輻射全國,使中國原創新藥能夠儘快走向市場,這一模式已初現雛形。”蔣華良告訴記者,近年來南京、蘇州等地的生物醫藥産業發展十分迅速,不少制藥企業經常到上海來尋求原創新藥和技術支援。張江藥物實驗室的成立,將更好匯聚生命科學、醫學、化學、藥學等學科相關力量,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全鏈條設計、一體化實施,爭取使長三角成為引領世界原創新藥發現的創新高地。

  根據實驗室制定的階段目標,到2035年,實驗室將達到每年有3-5個原創新藥進入臨床研究的産出水準。

  開闢“糖藥”研究新領域

  在跨國制藥巨頭已佔據大多數藥物研發領域專利“地盤”的嚴峻形勢下,要研發人民群眾吃得起、療效好、副作用小的原創新藥,必須另辟蹊徑。在張江藥物實驗室的中遠期目標中,有這樣一條:到2025年,發起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並取得階段性成果;到2035年,引領糖化學、糖生物學和糖藥物研究。

  “糖類藥物是近年來新藥研發的‘新寵’。”蔣華良介紹,在生命分子中,多糖分子的結構比蛋白質更複雜,“通過蛋白結晶和同步輻射光源,科學家對蛋白質的結構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這大大推動了現代藥物設計的發展。但人類對多糖的化學結構、性質還知之甚少,因此這一領域將是未來創新藥物研發的‘處女地’。”

  “由於我國天然藥物資源豐富,具有藥用價值的糖類化合物非常多,是糖化學研究的寶庫。”蔣華良説,致力於該前沿領域的研發,將使張江藥物實驗室有望在未來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藥物科學創新中心、藥物科學全球創新的領跑者,“接下來,我們將在相關學科領域發起討論,最終形成大科學計劃,並付諸實施。”

  探索人才“雙聘”新機制

  早在今年1月,國內藥學領域3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研發聯盟,上海藥物所 “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被推舉為聯盟第一屆主席單位。這表明,未來張江藥物實驗室將可依託上海和長三角原創新藥發現相關的科技資源和人才隊伍,深度融合全國在新藥研發技術、方法、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力量,大幅提升原創新藥研發能力。

  “我們在前期調研過程中發現,在神經科學、生物分子等基礎實驗室有很多可以向新藥開發轉化的優秀成果,但科研人員並不知曉。”蔣華良表示,未來實驗室將探索實施人才“雙聘”制,讓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在張江藥物實驗室圍繞新藥開發開展研究。到2025年,實驗室人員規模將達到3000人,其中大部分將是“雙聘”科學家。未來還將嘗試建立開放性實驗室。

  目前,實驗室已制定原創藥物、原創技術研究新策略。比如,開展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精準藥物設計;基於蛋白質互相作用與構象變化的精準藥物研發;發展共價抑製劑研發技術等。

  “我們將按代謝類、精神神經系統、腫瘤、心腦血管等疾病分類來組織項目攻關。”蔣華良表示,實驗室將以靈活的用人制度和有競爭力的分配激勵制度、經費穩定支持機制和內部資源優化配置制度、基於目標完成情況的績效評價制度,來實現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和協同創新,大力提升我國原創新藥研發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