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 他們戴上厚手套綁扎鋼筋

2018-07-30 09:05:20|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周勇技巧嫺熟,他的手指可以靈活地在橫豎相間的鋼筋上來回穿梭,仿佛在琴鍵上起舞。隨著氣溫升高,這些螺紋鋼筋逐漸變得燙手。為了避免被炙熱的鋼筋燙傷,鋼筋工們會戴上厚厚的手套。圖為周勇正在高溫下綁扎鋼筋。本報記者袁婧攝

  “二哥,過來幫忙抬一下鋼筋。”

  “來嘞!”一位黝黑膚色、眼睛晶亮的師傅吭哧吭哧地跑來,汗水從臉上淌下。他們兩人一組齊整地慢慢將鋼筋搬抬至指定位置。這樣的工作,他們每天要重復幾十次,甚至上百次,一日兩噸的鋼筋搬運、綁扎已成為他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部分。

  這位眼帶笑意、從曬黑的面容上無法準確判斷年齡的鋼筋工人名叫周勇。由於在家裏排行老二,工友們親切地喚他“二哥”。今年春節過後,他來到這處由上海建工集團承建的工地工作。將來,這裡將成為勾連虹橋商務區核心區與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

  十年來,每天穿梭于“鋼筋森林”

  清晨5點半,無需鬧鐘,多年來養成的“生物鐘”讓周勇自然醒來。他掬了一把水,抹下臉,醒醒神,隨後與工友們一起步行至生活區對面的工地。為了避開正午時分的灼熱陽光,他們早早開工,在大多數市民還處於夢鄉之時,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只見周勇身姿輕盈地攀上鋼筋搭成的架子,不出幾分鐘,便從地面躥到了十多米深的地下。第一次來到工地的人總會小心翼翼地低頭看看腳下的鋼筋臺階,唯恐一個不慎,便有踩空的危險。而周勇對於這裡的每級臺階都早已了然於心,他靈活地穿梭在一根根鋼筋豎起的“森林”,熟門熟路。

  他不害怕嗎?在外人看來,這項工作十分危險,稍不留神便有可能發生意外。但周勇只淡淡地説了一句:“習慣就好。”這一習慣,讓他一做鋼筋工人就是十年。

  左手固定住鋼筋,右手熟練地用扎鉤將鋼筋綁扎扣死。一分鐘不到的時間裏,周勇在空中打了幾個漂亮的圈後,便把鋼筋綁扎完成。“一般的鋼筋只要打兩圈半,大一點的鋼筋就要多打幾個圈。”周勇告訴記者。

  2008年,周勇從家鄉來到上海,從一名煤礦工轉為鋼筋工。剛開始學習綁扎鋼筋的時候,常常因發生刮擦而受傷。如今,他的手指可以靈活地在橫豎相間的鋼筋上來回穿梭,仿佛在琴鍵上起舞。

  時間緩緩流逝,褪去清晨的涼意後,氣溫不斷升高。烈日開始炙烤,這些螺紋鋼筋逐漸變得燙手。在天氣最熱的時候,為了避免被炙熱的鋼筋燙傷,鋼筋工們會戴上厚厚的手套。但脫去手套的那一瞬間,一雙雙被汗水浸泡過的手,泛白得令人心疼。

  看似體力活,也需要“最強大腦”

  鋼筋工,看似是一項不難的活計,內藏的門道卻頗多。作為建築物的核心骨架,鋼筋擺放、綁扎的位置、固定方法等都有講究,每一道工序都要遵循嚴格而精確的作業要求。鋼筋工人不僅要會看設計圖紙,還要擁有“最強大腦”,記錄下各種不同的尺寸和數據。

  周勇剛剛接觸鋼筋工作時,看設計圖紙是“一頭霧水”。經過不斷請教、學習,他逐漸成長起來。如今,不僅設計圖紙已難不倒他,他還能準確讀懂記下各種工程數據。每天,周勇身形敏捷地穿梭在一個個格子組成的鋼筋叢林中,不時把自己記下來的工程數據寫在鋼筋上,以便其他工友操作時參考。

  工作內容枯燥機械,加之嚴寒酷暑的室外作業環境,許多年輕人都受不住苦轉行了。但周勇十年如一日堅守在這一方小小天地間,先是習慣,後來變成了喜歡。他面帶笑意地指向不遠處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那裏的地下車庫是他五年前灑過汗水的地方。城市天際線在重新勾勒,而周勇和他的工友們專注于地下基礎工程,他們要為人們構築起最安全的城市基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