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老街的雙塔。雙塔晴霞也正是南翔八景之一
提起南翔,世人皆知雲翔寺、古磚塔、古猗園。然而歷代興衰相替,延續至今,也不過一窗風景。到了1949年前,南翔老街雖説依然店肆林立,另一面也現出破損民居、衰敗陋巷的頹唐。
改革開放後,老街有了新發展,但年久失修的舊屋,也有不少成了危房。如何激活歷史留存的珍貴遺産,用今人的方式,重現老街繁榮的風貌?當金字招牌被擦亮,傳統工藝美術逐漸復原,日漸消失的回憶在歡顏笑語重新徜徉,人們才醒悟,原來一磚一瓦的風情,一直銘記在心。
南翔老街升級改造前(資料圖片)
從餐桌“奢侈品”到旅遊文化名片
南翔小籠包,是南翔老街最著名的傳統小吃,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由“南翔大肉饅頭”或“南翔大饅頭”演變而來。在老街附近生活了幾十年的朱師傅談起稱謂之變,説從前吃小籠“可真是件大事”:上世紀60年代還用糧票買點心時,一兩糧票能買 10隻“饅頭”,但尋常哪舍得“開葷”?只有大戶人家做紅白喜事,才能難得在宴席裏嘗一嘗這道珍饈。“南翔饅頭肉餡裏不僅加老母雞和豬皮熬出來的肉凍,還要根據不同的節氣,放蝦仁、春筍、蟹粉這些時鮮,”記憶裏的南翔饅頭,一年到頭吃不上幾回,卻讓朱師傅覺得比如今更鮮美。
其實工藝並無改變,只是這道“大饅頭”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成了“小籠包”,對本地人來説,也就不再稀奇。
但追尋小籠的“正統”,仍吸引了每年數百萬計的遊客,前往老街一探究竟。每天清晨的晨霧剛剛散去,南翔老街的小籠館就早早開張,忙著揉面捍麵拌餡。即使是工作日的中午,慕名而來的遊客也經常在生意好的幾家老店門口排起長龍。正午時分,整條老街都瀰漫著醋香。
幾十年間,小籠包從餐桌“奢侈品”成為南翔的旅遊文化名片。為了進一步擴大小籠品牌的影響力,老街每年都會在九月下旬到國慶長假期間,舉辦南翔小籠文化展:古色古香的八仙桌一字排開,綿延百米;身穿藍印花布傳統服飾的江南美女來回穿梭,一屜又一屜熱氣騰騰的小籠紛紛上桌,遊客們競相舉筷品嘗……場面蔚為壯觀的“千桌萬人小籠宴”,已經成為老街著名的旅遊項目。一些老店推出的“五彩”小籠新口味,也頗受歡迎。
2014年,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何才能傳承精湛工藝,不斷豐富小籠文化的內涵?從清同治年間,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研製出的南翔饅頭就以皮薄、餡足、汁多、味鮮聞名,小籠的製作手法極為考究,但很少有人能洞悉其中的奧秘,因為收徒規矩極嚴苛:需德高望重者引薦、舅家擔保任師傅打罵,還有另一名前輩同意在師傅沒空時代教,才能收入南翔饅頭店門下。在2015年老街新開的小籠文化體驗館裏,通過網絡預約,遊客就有機會跟隨有30多年小籠包製作經驗的大師傅,學習這門不傳之秘:捏出小籠上的14道折褶、讓小籠包裏的湯汁流滿碟,甚至包出各種獨具創意的形狀,都不在話下。
從“小籠街”到海派文化街
除了久負盛名的餐飲業,南翔老街也正在從文創著手開發更豐富的旅遊資源,引入更多品種的上海本土美食、開發民間手工藝品。在去年的小籠文化展上,海派旗袍、藍布扎染、徐行草編、嘉定竹刻等非遺項目也一一亮相展銷,借香飄海外的“小籠”,就吸引不少遊客定制。下一步,南翔老街將繼續調整景區業態,用小籠這張名片,打造集江南飲食、文化、藝術為一體“升級版”。
連環畫這門上海土生土長的藝術,就為不少專家看好。明清之際,南翔名士輩出,他們偏愛小橋流水的江南韻味,競相在南翔修建了二十多座園林。“畫中九友”之一李流芳,可謂其中翹楚。他在南翔檀園歸隱後,呼朋引伴,醉而吟詩作畫,成一代名家,留下了赫赫有名的《芥子園畫譜》。
檀園的原址早已不復存在。2010年,建築專家們根據史料文字記載重修檀園,依據其“藏而不露”“避塵囂、寄情賞”的神韻,選址在了老街一條深巷。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連環畫專業委員會在此掛牌成立,錢謙益盛讚“琴書簫閒,香茗濃烈”的檀園,正在畫壇逐漸恢復它的一席之地。
三年前,南翔成立了以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年畫、連環畫、宣傳畫為宗旨的“三畫”創作展示基地。2017,畫家張安樸也回到故鄉,“安家”老街不遠處的德園軒,帶著郭德福和樂堅等畫家朋友們紛紛“落戶”南翔。畫不盡的“老上海”、張安樸鋼筆水彩寫生作品展等相繼在他們位於檀園的美術工作室亮相,相關培訓項目也讓檀園成為了書畫愛好者們交流的勝地。
與此同時,小籠也順利進入了畫家們創作連環畫的視野,如今遊覽南翔,已經能跟著連環漫畫中的“籠仔”按圖索驥。“三畫”未來還能與老街文化擦出怎樣的靈感火花,值得期待。
畫家在檀園寫生(上圖)、槎溪書場(下圖)本版圖片除特別標注外均由南翔老街景區供圖
從“蟹弄堂”到“賽蘇城”
推開檀園畫室的木窗,近看亭臺樓閣,遠目唐宋風格的街市,不見紅磚綠瓦的浮華,俯仰皆是木制建築的溫文爾雅。而那些被打碎的時光碎片,深深淺淺散落在那些迂迴婉轉的線條裏,訴説著這裡的變遷。
如今很少有遊客能想像,在2008年老街改造之前,老共和街一段還是腥臭的 “蟹弄堂”。“人民街上老字號多,商業還比較成熟,有不少雜貨店、布店。但因為附近沒有菜場,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有人殺雞宰鴨、賣螃蟹海鮮,卸下門板就當作門面。”老街原住民朱師傅講起從前去“蟹弄堂”買菜,皮鞋、套鞋是基本“裝備”:“小時候南翔只有五萬多人口,除了自行車沒有其它車;後來慢慢增加到十幾萬人,覺得街好像都變窄了。”朱師傅抬手比劃:“共和街的弄堂只有那麼寬一點點,水産店的污水一潑,就到了對門鋪面,淌得滿街都是水,穿一般的鞋子踏不進去。”
凹進凸出“蟹弄堂”,如何洗盡臟污鉛華,恢復江南的幽靜秀美?“南翔雖小賽蘇城”,老街改造時設計規模不大,卻志在恢復唐宋時南翔的鼎盛之景。自古以來,這裡就商業繁榮、百業興旺,被譽為東南都會“銀南翔”。然而日寇侵華,幾度遭遇轟炸,繁盛風情大多湮滅于炮火風塵中;後來沿街修了一些低矮的老公房,馬路幾次翻修之後,房基已低於街面以下,進門都要順著臺階往下走,居民頗覺不便,才紛紛出租給了菜販。
而如今,梅蘭竹菊、福祿壽喜等吉祥的花樣,拼成一條古意盎然的石板路;兩邊彎曲寬窄不一的邊邊角角,則用小青磚點綴。所有現代的電力、自來水、排水和電信管線都埋到了地下,街面上僅留幾個表示功能的小標誌:“天上看不見一條線,地上看不見一條管”。歷史似乎在此定格,在“修舊如舊”的古風遺韻中,婉麗不亞蘇州。
普通南翔人走過的足跡,在老街改造修復後也有所保留。在檀園園林深處,有一座天井格局暗三層的小院落——南翔人家。除了磚雕“上善若水”的石庫門、紅木漆架子床、裝飾精巧的廳堂,還專門留了一間頗具煙火氣的燒柴老灶間。本地人笑稱,看見這大鍋,就會想起小時的土灶燜菜飯。淡然清新的茶香,以及記憶深處的飯菜香,勾出了三百多年的興衰歷史。傳統的文人雅致與蓬勃發展的當代氣息,都在老街這一隅匯聚:檀園之外的現代建築、園內處處精巧的古典設計,以及生機勃勃的南翔人家,出塵入世之間,給人不盡遐思。
老街的特色,正在奇妙的融合。除了熙熙攘攘的遊客,沿街商鋪的背後還生活著不少原住民。古建保護專家阮儀三對此評價很高,認為南翔老街保護改造為上海留存並復興了古鎮老街,成為上海郊區最漂亮的老街之一,這裡不僅留下了歷史,更富有情感。過去南翔有元宵夜“走三橋”的習俗,民眾相信走過老街的太平橋、隆興橋、吉利橋,就能消災祈福,取個好口彩。而這一幅幅飽含美好冀望的生活圖景,都特意刻在了老街盡頭臨水的煙雨長廊內。昔時舟船往來、水路集散的繁榮景象,以及當年碼頭工人的辛苦勞作,長廊內一步一景,步步都踏過了無數沉澱。
緣起緣滅,城市裏有很多的歷史印記,都不可避免地在飛速發展的潮流中淹沒。所幸在滄海桑田之中,老街留了下來。伴著木板門吱呀作響的開闔,回蕩在吳儂軟語的韻律間,石板路明明暗暗,從哪來,到哪去,漸漸有一份明白。
住在老街
早起喝早茶,午後聽説書 老街愜意的江南生活
槎溪書場是南翔老街有口皆碑的老字號文化品牌,評書演出幾乎場場爆滿。“奴是夢繞長安千百遍,一回歡笑一回悲,終宵苦醒在羅帷……”吳儂軟語吟唱的水鄉情調,是南翔溫馨甜蜜的傳統生活方式。“三五個知己老友,五六點鐘到茶室吃一碗光面,有時茶葉杯具他們都自己帶,付兩塊錢就能坐一上午。條件好點的呷兩口黃酒、老白酒,配上花生、白切羊肉。”老街景區負責人表示,早起喝早茶,下午聽説書,幾十年來都是退休生活的“標配”。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街曾有兩家書場,但設施陳舊,一到冬天就四壁漏風。電視普及後,“野書”的聽眾日益減少,書場也先後關閉。但沒了書場,老人們似乎也“流離失所”。2011年,原南苑書場改名槎溪書場在老街重開,邀請了張碧華、姜永春、陸嘉樂、司馬偉、高博文等評彈大家登臺獻演。
但作為滬郊知名文化品牌 “五星級書場”,槎溪書場負責人卻坦言,希望不要多宣傳了。遊客只是聽個新鮮,不少老先生卻為了中午11點開始售票,經常一大早從青浦、寶山趕來排隊。“書場因為是木結構,消防安全要求特別嚴格,考慮到萬一疏散老先生腿腳不便,人太多了有危險。”
為何槎溪書場如此受到追捧?書場在廣播、電視等媒體迅速地更新換代中,已逐漸在上海銷聲匿跡,而碩果僅存的幾家也多為了生存而附帶做些餐飲生意,氛圍遠遜於槎溪書場原汁原味的江南風情。踏足老街書場的過客,無不為此間唯美的藝術氛圍深深折服:雕梁畫棟、花格長窗、朱紅戲臺,猶如一場繁華夢境;兩邊字畫散發著書香,小三弦琵琶噔咯哩咯噔,身穿長褂的演員咿咿呀呀……賓朋滿座的談笑間,能有滋有味地聽一場評書。兩個小時,只要五元,包含茶資,還不時邀請江陰、蘇州名家,讓這裡成為越來越多老人的精神家園, “有時加座都容納不完聽書的老客人。”
聽不上評書,南翔人酷愛的早茶,遊客還能體驗一番。老街附近高平羊肉館、集美樓、長興樓、阿雪羊肉店等各酒館的肥羊大面,都不輸真如、江橋。其中又以西復興的火功獨到,最為出名,它的原址在老街東面大德寺附近,在抗日戰爭中被毀後店址西移,取名西復興,意為衰落後再興旺起來。西復興沿用傳統做法,選不剝皮的新鮮羊肉剔除筋骨,再以上好醬油、冰糖、茴香桂皮等複合調味,煮時用旺火轉文火慢慢燜透,肉酥汁濃、略帶甜味、不腥不膩。而用羊肉原鹵做麵湯,麵條也滋味濃郁。
除了老飯店和書場,要感受老街的傳統生活氣息,還必須去老街上名氣最響的老字號:同治年間創始的老字號大昌成和光緒年間創辦的寶康醬園逛逛。
“以前孩子春遊買零食都是到大昌成:幹貨、蜜餞、酥餅,大昌成前面是商店,後面就是加工蛋糕餅乾的工廠。”朱師傅説,大昌成主營的朝板糕、寸金糖、酒釀餅,都遠近聞名。自製食品之外,南北貨、炒貨、蜜餞、海味甚至草席,各式雜貨也樣樣俱全。在沒有超市的年代,大昌成就是南翔人最愛逛的“第一百貨”。
而寶康醬園是浙江巡撫廖壽豐與湖南巡撫王文韶合資,將南翔老街上的梁寶康醬園擴建而來,當時首創了瓶裝醬油,曾批發遍及上海郊縣。世人皆知“葡萄美酒鬱金香”,但其實鬱金香酒和鬱金香沒什麼關係,是因為酒中加了“鬱金”這味中藥而得名。傳説王文韶回京省親後,將其家釀的鬱金香酒上貢朝廷,慈禧太后飲完大加讚許,將其列為貢品,從此鬱金香酒也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