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日”第十年 讓幸福體育走進上海的千家萬戶

2018-08-09 09:37:45|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10年前的今天,北京奧運會隆重開幕。自那以後,8月8日有了一個新名稱:“全民健身日”。今天是國家設立“全民健身日”第十年。在運動中獲得幸福,在科學健身裏找尋健康,和十年前相比,全民健身這一“老話題”在申城煥發出了“新生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圖説:上海馬拉松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幸福體育

   幸福感是體育賦予這個城市居民的獨特禮物。清晨、傍晚,當你來到坐落在街頭巷尾、綠樹環繞的全市13103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你會發現,那裏有一張張流淌著汗水、但卻充滿快樂的臉。運動,讓生活更幸福。

   “幸福”與“體育”,傳統概念裏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詞語合二為一;幸福體育,正以每個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滲透進這座城市的四面八方。

   運動場地多了,是這10年來,愛運動的上海人最直觀的感受。據統計,全市的健身步道2011年開始建設,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約500公里,加上綠化部門2016、2017建成的綠道447公里,目前已經達到近1000公里——這個距離,幾乎等於上海到北京的直線距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圖説:上海的健身步道目前已達近1000公里 新民晚報記者 劉歆 攝

   場地多,運動的人也多。2007年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為37%,2016年底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達到42.2%。

   對於健身參與人數的直線增加,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卞桂清有著最直觀的感受。她告訴記者,十年前,跟著自己練習健身秧歌和健身腰鼓的人,不到30個;而如今,她的“學生”已經有了四五百號人。“我培訓各個小區骨幹,他們再把要領傳授下去。我們實行孵化式培訓。如今,各級市區運動會、鎮運動會開幕式上,都有我們表演隊的風采。”

   健身人數變多了,年齡也有了悄然變化。一改往日廣場舞老年人跳的固有思想,卞桂清坦言,如今70後、80後早已成為自己隊中主力。“最小的骨幹是81年,參與者大都是外來媳婦,新上海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圖説:全民親子運動會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健身參與者的年輕化與如今層出不窮的各類比賽有著極大關係。上海市體育局在2012年首創市民運動會,第二屆市民運動會圍繞“上海動起來”的主題,共設置65個競賽項目、12大主題活動,舉辦各級各類賽事9778個、活動8058場,參與人次超過千萬。此外,創新舉辦的上海城市業餘聯賽,10大“項目聯賽”、11個“品牌特色賽事活動” 、35個“項目系列賽”也為市民提供豐富的參賽機會。

   業餘聯賽低門檻,都是老百姓能參加的項目,賽事主導,中青年變成了主力。打卡市民運動會、業餘聯賽,朋友圈裏都在刷健身、跑圈,運動成為如今上海人的另一個交流平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圖説:市民運動會拔河比賽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科學健身

   “全民健身日”創辦十年間,上海人已經在國民體質上拿了兩枚金牌——在2010年第三次、2014年第四次全國國民體質監測中,上海市民體質綜合指數蟬聯全國第一。

   在嘉定區社會體育管理中心主任高秋瑾眼中,10年間,全民健身正在進行一個全面升級的變化:“以前從不動到動是1.0版本;現在的全民健身,從動到科學的動是2.0版本!”科學健身需要科學評估和引導,而體質檢測,正是預防亞健康、樹立科學健身習慣的最好方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3

圖説:全民健身正在進行一個全面升級的變化 網絡圖

   據悉,上海體質監測站點從2002年開始逐漸推廣,目前有近六成的街鎮建有站隊,加上區級監測指導中心,每年為超過15萬市民提供體質測定服務。而在嘉定,説起市民體質監測站,當年其實另有尷尬。“儀器晾在那兒,坐等市民上門,結果沒人。”推廣試行時效果不錯,百姓登門絡繹不絕,一旦嘗鮮完畢,監測站裏也冷清下來。研究發現,原因有兩個層面。一是區內農民或外來務工者,他們連健身意識都沒有,科學干預健身更無從談起;二是汽車城裏的企業,若組織員工集體檢測,就意味著流水線停産,且企業還得掏錢租車。癥結找到,難題迎刃而解。把儀器抬上車,從監測站開進企業大門、駛入百姓之家。高秋瑾告訴記者,過去一年內,全區12個監測站點,平均每個站點服務800至1000人,越來越多嘉定市民正在習慣科學指導健身。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圖説:上海體質監測站點每年為超過15萬市民提供體質測定服務 網絡圖

   物盡其用的還不只是體質監測儀器,在嘉定,學校體育場地的開放工作亦走在全市前列。燈光工程、分隔工程,憑藉這兩個創意,嘉定既保障了居民健身有時、有地,又確保了學校教學安全有序。目前,所有參與場地開放的區內學校,已全部為百姓健身亮起夜燈。

   科學健身,惠及健康。正是上海體育這十年來鍥而不捨的努力,讓全民健身意識深入人心。這枚“國民體質”金牌正是上海持續投入、體育惠民的縮影,是上海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的生動寫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