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融入時代共振上海作家傾力書寫“紅色之城”

2018-08-08 09:41:38|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紅色基因融入時代共振上海作家傾力書寫“紅色之城”“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首批100篇作品預計10月定稿

  ■上海文學界正積極踐行“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以100個滬上革命遺址名錄為採集對象,上海45位作家探路紅色路線的文學故事,集結發掘中國共産黨的文化基因、精神靈魂和歷史根脈,在一篇篇生動感人、新意迭出的作品創作中凸顯上海城市紅色文化的特質

  ■上海是新文化運動的承接地,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早期中央領導機構的所在地,早期工人運動的發祥地,這些特徵決定上海的“紅色基因”密集全面。上海文學界深入挖掘傳播紅色基因,既有助於作家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也使讀者更了解中國共産黨的奮鬥歷程、上海的光榮與傳奇

  中共一大會址、《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龍華烈士陵園、張聞天故居、霞飛路捕房舊址……作為中國共産黨誕生地,“紅色之城”上海在革命鬥爭歷史中留下遍佈城市各個角落的紅色印記。如何用文學的方式串起這些地標,使其爆發傳播出更多的“紅色能量”?

  正在進行中的“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正是上海文學界的積極踐行。項目以100個滬上革命遺址名錄為採集對象,上海45位作家探路紅色路線的文學故事,集結發掘中國共産黨的文化基因、精神靈魂和歷史根脈,在一篇篇生動感人、新意迭出的作品創作中凸顯上海城市紅色文化的特質。記者從上海市作家協會獲悉,第一批100篇故事正陸續提交,預計 10月定稿。

  “上海是一座革命城市、英雄城市,對文學工作者來説,這次創作是一次特別的紅色教育、黨史教育。”上海市作協黨組副書記、秘書長馬文運説。上海是新文化運動的承接地,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早期中央領導機構的所在地,早期工人運動的發祥地,這些特徵決定上海的“紅色基因”密集全面。上海文學界深入挖掘傳播紅色基因,既有助於作家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也使讀者更了解中國共産黨的奮鬥歷程、上海的光榮與傳奇。

  上海有太多紅色足跡值得挖掘,對在世親歷者的采寫時不我待

  今年7月1日發佈的《上海紅色文化地圖》成為遺址採集的主要依據。創作項目由葉辛、葉永烈、孫顒、趙麗宏等領銜,集合上海作家中堅力量,劉煒、府天等青年網絡作家也投入參與,以期産生一批歷史性與時代性相融、展現作家獨特文學思考的優秀文本。

  “很多紅色革命遺跡都已經有人留下了篇章,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並寫出來?作家需下功夫采風,採訪要細緻,角度要新穎。故事不能滿足於對革命遺址的簡單介紹,作家得平衡好史料與虛構的部分,不能閉門造車,而是通過實地考察、專題討論,吸收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在題材內容等方面盡可能進行再創造、再突破。”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作家葉辛將撰寫張聞天故居和小蒸地區農民武裝暴動(楓涇暴動)指揮所舊址的故事,他希望盡力創作出有別於歷史資料陳列的文學故事,同時做到史料的嚴謹真實。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踏訪中共一大會址、蒐集一手資料的作家葉永烈,此次再度擔綱撰寫中共一大會址故事。 “當年我每天騎著自行車去一大會址,查閱抄寫各種文件和資料,找專家一個個面訪……如今,在世的親歷者越來越少,時不我待的念頭常在腦海裏盤旋。”葉永烈還記得,他1990年8月9日在上海採訪法租界老巡捕薛畊莘,首次披露了闖入中共“一大”會場的密探為上海法租界巡捕房政治探長、中國科科長程子卿,並寫入關於中共 “一大”的長篇報告文學 《紅色的起點》,受到黨史研究界的肯定。這一次,在過往史料積累的基礎上,葉永烈新寫的故事以小説筆法復原了許多歷史片段,人物對白鮮活,畫面感極強。

  凸顯文學敘事優勢和共情力量,打造紅色文化傳播高地

  在上海市作協專職副主席、作家孫甘露看來,不同於單一的史料收集或整理,此次創作項目更側重凸顯文學敘事的獨特優勢和共情力量, “起點要高、切口要小,以點帶面,以小見大”,讓紅色故事融入時代大背景中,把建黨精神與城市精神結合,把紅色血脈與城市文脈結合,致力打造建黨故事紅色文學創作的傳播高地。

  從平面化紅色遺産史料,到生動立體的文學手法塑造,作家們不斷尋求叩擊當代情感的 “共振點”。比如, 《上海紀實》主編朱大建將目光投向李達、王會悟住處舊址,他在創作中穿插革命先輩的大量細節,如今讀來仍感人至深——李達把人民出版社設在小小樓梯間和灶間裏, “灶間裏有一個燒飯的灶頭,灶頭旁堆滿木柴,印刷器材和出版物就藏在木柴堆裏;出版社的編輯、校對、發行都由李達一人承擔”;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李達寓所召開,王會悟抱著不滿一歲的女兒在門口放哨,做警衛工作,由於負責了一大、二大的會務工作,她甚至被戰友們半開玩笑取了個昵稱 “會務王”。

  歲月深處的硝煙和炮響,並沒有被遺忘,仍在當下激蕩著動人迴響。作家簡平對一處紀念碑印象深刻:在虹口區第六小學門口,他偶爾發現一塊並不起眼的五卅烈士墓遺址紀念碑,碑前常有鮮花擺放,不斷枯萎,不斷添新。這種感受盤旋在他心裏,逐漸匯聚成相應的文學敘述。 “我想做這樣的嘗試,把史實與文學相結合,調動自己的創作熱情,融入個人真實情緒,讓讀者更有代入感。”一批年輕的滬上網絡文學作家也加入了創作行列。 “上海的紅色遺址有些深入人心,有些默默無聞,甚至當地人都不太了解。其實,不少紅色遺址就在市民擦肩而過之處,一個石墩、一座銅像背後都能牽出很多故事。”網絡作家府天説。

  “我們期待創作中展現先賢的精神風貌、歷史推演的規律,指導我們未來前進的方向。”孫甘露談到,切口再小的寫作,也能擁有整體的大背景,比如《共産黨宣言》第一個中文版在上海印刷,共産主義運動在中國的早期發展也與上海密切相關,那麼是不是可以從“人文地理學”角度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會在上海産生、為什麼從這裡一步步走向未來,必定有許多值得發掘的地方,拓展出多元豐富的書寫空間。

  據悉,項目首批100篇故事完稿後,全部約400篇作品預計在2020年完成,2021年7月前結集出版,獻禮建黨100週年。項目後續還將圍繞優質版權IP開發系列紅色文創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