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上海的“烏蘭牧騎”為牧民送去問候

2018-08-20 09:21:5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天為幕,地為臺,為牧民送去上海問候 來自上海的“烏蘭牧騎”走進蘇尼特右旗牧區,與內蒙古藝術家同臺演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牧民們在欣賞演出。 資料照片

  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白色蒙古包前,來自上海的藝術家載歌載舞。《紅旗飄飄》《莫尼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等曲目輪番上演。簡單至極的大篷車舞臺前,牧民們席地而坐,遠處牛羊成群。

  去年11月和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和上海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寫信,讓文藝工作者備受鼓舞。兩封信,串起了滬蒙兩地情。蘇尼特右旗是全國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地。在蒙語中,“烏蘭牧騎”的含義是 “紅色的嫩芽”,即紅色輕騎兵。17日上午,來自上海的“烏蘭牧騎”走進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牧區,與內蒙古藝術家一起,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牧民們送去上海的問候。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正是那些往日時光……”草原上,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與觀眾相對而坐,再度唱起了《往日時光》。藍天白雲下,深情的演唱令牧民們動容。“終於見到了這遼闊的草原。”他説,能為內蒙觀眾演出,樂意至極。在牧民們的強烈呼聲中,廖昌永和內蒙古歌唱家阿·其木格合唱了 《敖包相會》,把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16日晚上,同樣是這支來自上海的“烏蘭牧騎”,在蘇尼特右旗的烏蘭牧騎廣場為當地居民獻上了一台精彩的露天演出。青年作曲家龔天鵬、上海民族樂團二胡演員姚申申、上海歌舞團歌唱演員席燕娟、梁彬等,帶來《賽馬》《不忘初心》《我和我的祖國》、舞蹈《野斑馬》片段等節目。當演出進行到一半時,天空中下起了小雨,但觀眾不走,演出不停。“內蒙古人不怕雨,感謝上海的藝術家,我們足不出戶就能看到這麼精彩的演出。”觀眾額爾登木圖説。

  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地

  蘇尼特右旗是“烏蘭牧騎”的誕生地。在兩場演出前,上海藝術團與烏蘭牧騎舉行了弘揚學習烏蘭牧騎精神 “不忘初心種文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交流座談會。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始建於1957年6月17日,現有47名演職人員。短小精悍的隊伍,自編自演節目,一專多能,每年演出100余場,行程2萬多裏。現任隊長孟克吉日嘎啦説,烏蘭牧騎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勒勒車一起歌唱在大草原上。“不落下一個浩特,不落下一個蒙古包是我們的承諾。”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兩封信”之前,滬蒙兩地就已結下濃重的情誼。78歲的巴圖朝魯是烏蘭牧騎的老隊長,他回憶起上海藝術家對烏蘭牧騎初創時的幫助,不禁熱淚盈眶。上世紀 70年代,上海文藝院團來到內蒙古創作采風,巴圖朝魯既是嚮導,也是翻譯。“我看到了上海的木偶劇表演,有一齣五幕小戲,演員4個人,演出45分鐘,我覺得很適合孩子。”後來,他直接找到團長,表達學演木偶戲的願望。帶著3位年輕隊員,一行人來到上海學習了3個月。“上海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最後只收取了木偶製作的材料費,堅決不收教課的錢。”巴圖朝魯説。就這樣,烏蘭牧騎的蒙古語木偶劇組誕生了。

  據了解,上海將不斷派出藝術工作者深入牧區為草原人民服務,而今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將邀請烏蘭牧騎的隊員們來滬演出並與社區居民互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