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14號樓404室4個人,都準備考研,真棒!”前天,來自貴陽的上海大學新生楊瑞龍剛來報到,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上海的沈嘉楠、江西的陳志斐、安徽的李俊輝。四個男生準備打造“學習型寢室”。今年,上海大學首次在按大類招生的2863名新生中實行 “按照趣緣分配住宿”。學生接到錄取通知書後,通過登錄網絡系統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等內容申請住宿,學校據此盡可能地匹配安排。所有四人寢室中,作息習慣一致率達到100%,學習意向一致率82.85%,休閒興趣的一致率44.85%。如此大規模“定制”室友,在滬上高校尚屬首次。
宿舍申請表共有四道選擇題,分別是:本人作息習慣是早睡早起、晚睡晚起還是兩者皆可?學習意向是出國留學、考研深造、自主創業還是求職就業?休閒興趣是運動健身、書法繪畫、歌舞樂器、旅行出遊還是動漫或網遊達人?是否有特殊需求,如身高超過190釐米,體重大於180公斤等?
上海大學社區學院黨委副書記孫玉華介紹,助力新生建立新型寢室關係,需要適應新生的群體性特點,滿足個性化需求。同時,宿舍需求也成為學校和老師了解學生的新窗口。作息習慣、學習意向、休閒興趣,這三個需求指標在匹配室友的過程中權重各是多少呢?“作息時間是第一位的,儘量百分百匹配。其次是學習意向,接著是休閒興趣,”孫老師説,朝夕相處起碼四年的大學宿舍,是學生重要的課後小環境,應充分尊重其個性和群體之間的關係。
這樣的宿舍分配機制,對傳統的學生管理也帶來了“衝擊”。過去,新生安置是根據已定好的專業,分完班級,再按照班級來排定宿舍。然而,只有人群基數足夠大,需求匹配率才能更高,若先在班級這塊切分開,“按照趣緣分配住宿”的可操作性就降低了。如今,新生錄取後,首先被各自歸入大類招生的理工、經管、人文等三類下,然後直接根據學生需求安排寢室,最後才根據寢室組合為班,分配輔導員。這樣的操作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為他們創造了更好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