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助力中國民間外交舞臺更寬廣

2018-08-30 09:33:08|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改革開放40週年40人】改革開放助力中國民間外交舞臺更寬廣

  “我第一次來到上海的時候感到很驚訝,簡直是目瞪口呆”,意大利老師Caroline Maggipinto手舞足蹈地描述著她的上海之旅。

  四年前,同樣是因為帶領學生來中國參加上海國際青少年互動友誼營,Caroline 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從未與中國謀面的她在心裏疑惑上海那樣一個巨大的城市,交通一定組織得十分混亂,而且和歐洲人普遍誤解中國一樣,她也暗暗擔心帶領五名學生到這樣一個大國是否安全。然而,親自來到這裡之後她解開了心中的疑惑,也發現自己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這一次,把大件行李放上大巴車後,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到活動營地東方綠舟,一路的行程令Caroline震驚,她看到許多綠地和高速公路已經建造完成,“我記得四年前第一次來上海的時候,很多街道還在建造,而且也沒有那麼多樹、草坪和花。所以我幾乎想像不出一個城市在四年之內會突然出現那麼多綠地”。她用一種驚訝的眼神看著記者説。

【上海微網首頁頭條2】改革開放助力中國民間外交舞臺更寬廣

圖片説明:第十四屆上海國際青少年互動友誼營意大利帶隊老師Caroline Maggipinto接受東方網採訪

  不過,對於上海的城市建設,Caroline一直都有一種莫名的信心。她説四年前來上海的時候,就覺得上海這個城市會進一步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如今再次來到這裡,她的想法得到了印證。“我們散步來到一條街上,看到一座樓還在建造,但是昨天晚上我又回到那裏,外墻已經全部完工了,就好像一天之內就造好了一座樓。這個速度實在是太驚人了,太快了,上海實在是一座欣欣向榮的城市。”Caroline激動地説著,眼神裏滿是敬佩。

  而她也把上海在四年裏發生的變化看做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生巨變的一個縮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讓很多像Caroline這樣的普通外國人再次有機會來到中國。然而在此之前的一段時間,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由於經歷了戰爭帶來的創傷,對外國人是閉關鎖國的。

  改革開放後,外國人不再一概被排斥,最早來中國的外國人,絕大部分是來華投資的外商和政府請來幫助建設中國的專家,但一般人要來中國仍然十分困難。

  1985年,中國第一部對外國人入境進行規範的政府規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頒布,中國244個地區正式對外國人開放。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國外青少年來訪交流活動也逐漸頻繁。Caroline帶領學生參加的上海國際青少年互動友誼營就是一個典型的國際文化交流主題活動。這一上海市對外交流的品牌活動由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上海市青年聯合會主辦,上海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承辦,至今已經舉辦十四屆。

【上海微網首頁頭條2】改革開放助力中國民間外交舞臺更寬廣

圖片説明:上海國際青少年互動友誼營營員參加上海城市體驗活動合影

  常年與學生打交道的Caroline深知組織活動的不容易,她誠懇地對記者表示,“作為一名老師,我深知這種組織工作是很不簡單的,非常困難,因為每一檔的活動都要仔仔細細地安排,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上海國際青少年互動友誼活動面向全球五大洲,是一項跨國界、跨文化、跨語言的活動,以“和平、友誼、未來”為主題,為各國青少年搭建了溝通和交流的平臺,播撒了友誼的種子。2005年至今共有60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名青少年參加,留下了無數動人的故事。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交。心相交始於青少年交流。正如Caroline所言,上海國際青少年互動友誼營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友情、溝通和發現。

  通過城市體驗活動發現上海這座城市,在東方明珠俯瞰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在歷史陳列館回味上海的前世今生;在田子坊的弄堂和城隍廟的老城廂,了解上海的生活百味,感受上海厚重的文化沉澱與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中國文化互動體驗活動如剪紙,聽戲曲,學武術,描團扇,坐花轎,讓外國青少年親身感受了瑰麗多姿的中國文化,品味古老的東方美學,把中國悠久而燦爛的文化在有限的時空之內傳達給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

【上海微網首頁頭條2】改革開放助力中國民間外交舞臺更寬廣

圖片説明:營員們體驗東方明珠塔

  她解釋説,不僅僅是發現上海、發現中國,更是不同文化相互之間的發現,“在互動營這樣的平臺,我的營員可以了解到一些平時不太熟悉的國家,比如這次有阿塞拜疆、緬甸等”。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來自澳大利亞、阿塞拜疆、玻利維亞、中國、厄瓜多爾、愛沙尼亞、德國、意大利、日本、緬甸、尼泊爾、法屬新喀裏多尼亞、新西蘭、葡萄牙、韓國、羅馬尼亞、泰國、土耳其、英國和美國共20國(或海外屬地)的營員及帶隊老師近130人參加互動友誼營。其中,阿塞拜疆、玻利維亞、厄瓜多爾、愛沙尼亞、尼泊爾、法屬新喀裏多尼亞和土耳其係首次參加互動營。

  在Caroline看來,友誼營期間舉辦的國家主題秀活動讓每一個國家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更是一種文化的分享。這一次,比薩斜塔、貢多拉、古羅馬鬥獸場、米蘭大教堂、法拉利賽車和普拉達包包……這些眾所週知代表意大利文化精髓與特色的事物出現在了五名意大利營員的畫作《友誼的pizza》上。

【上海微網首頁頭條2】改革開放助力中國民間外交舞臺更寬廣

圖片説明:意大利營員的畫作《友誼的Pizza》

  最讓Caroline印象深刻的是“做一天上海人”活動。她的5名女學生分別被安排在5個家庭,一開始都惴惴不安,擔心不能和上海家庭良好溝通,但是經過兩天和上海志願者家庭的零距離接觸,他們就完全打成了一片。“我的五名營員紛紛找到我,向我展示上海家庭送給她們的紀念品,可以説,上海家庭真是把自己的心都掏出來了。”Caroline感激地説道。

【上海微網首頁頭條2】改革開放助力中國民間外交舞臺更寬廣

圖片説明:營員在上海志願者家庭體驗中國書法

  像Caroline描述的那樣,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絡購物這些中國人的日常事物,營員們在結對的中國家庭中都得到了體驗,通過實地接觸中國家庭、感受中國科技所帶來的生活便利,外國營員原有的一些疑慮得以消失,一些營員還希望將這些所見所聞告訴身邊的朋友,重塑中國的國際形象。

  事實上,安排外國人在當地居民家庭住宿的活動在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最早的起源可能算是80年代末,煙台中國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為外國遊客設計了一個當時在國際上都很創新的家庭訪問項目。被安排參觀的家庭,需要經過精心挑選,連居民家的桌椅、茶杯、糖果點心都是精心準備的,負責接待的居民家門口被貼上編號,客人分兩組,一組十幾人,配上翻譯,走進家中參觀,跟老百姓聊家常。

  由此可見一斑,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提出為我國的民間外交提供了更寬廣的活動舞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