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10月19日舉行

2018-09-07 10:03:5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10月19日至11月22日舉行,45台參演劇(節)目中原創首演達23台 文化碼頭日臻興旺 文化源頭活水不斷

  記者9月6日獲悉,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將於10月19日至11月22日舉行,約350項活動吸引超過60個國家地區的藝術家、藝術機構與製作人參與,覆蓋觀眾約400萬人次,文化“碼頭”與“源頭”建設齊頭並進,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助力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

  名家名團名作絡繹登臺

  著名作曲家葉小綱創作的《神話主題交響作品音樂會》將為藝術節拉開帷幕。閉幕作品則是芭蕾大師艾麗西亞·阿隆索改編、古巴國家芭蕾舞團演繹的《堂·吉訶德》。20年來,藝術節不斷加強引領性、創新性,打響海內外知名度,“碼頭”美名遠播海內外。裏卡爾多·夏伊與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安妮-索菲·穆特、潘德列茨基與華沙交響樂團等頂級音樂家紛至遝來。首次訪華的美國頂尖舞團紐約城市芭蕾舞團帶來 《巴蘭欽之夜》,澳大利亞芭蕾舞團的《睡美人》、挪威國家芭蕾舞團的《群鬼》則以肢體之美展現大洋洲與歐洲舞蹈高水準。羅伯特·威爾遜與杜塞爾多夫戲劇院《睡魔》、巴黎北方劇院《茶花女》折射歐洲經典戲劇光芒。

  中國藝術家也把上海國際藝術節視為重要展示平臺。今年藝術節以“大家·回家”為主題,田沁鑫擔任總導演,邀請全球知名的華人藝術家共慶藝術節20歲生日。歌唱家雷佳將以“尋根之旅”為主題舉辦獨唱音樂會,唱響經典民歌。中央芭蕾舞團《敦煌》、寧夏秦腔劇院《王貴與李香香》、山西晉城上黨梆子劇院《太行娘親》、紹興小百花越劇團《王陽明》、四川人藝《茶館》將地域文化與民族傳統共冶一爐。

  延續上海國際藝術節歷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的傳統,今年羅馬尼亞錫比烏國家劇院《俄狄浦斯》、格魯吉亞科捷·馬加尼什維裏國立戲劇院《皆大歡喜》、立陶宛室內樂團、華沙交響樂團等將亮相上海。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碼頭興旺與源頭活水緊密相連。藝術節45台參演劇(節)目中,原創首演23台。緊扣時代脈搏,上海原創開掘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歌劇《晨鐘》歌頌中國共産黨創立的豐功偉業,《共同家園》展現民樂交響化的成果,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越劇《素女與魃》、滬劇《敦煌女兒》、人偶劇《最後一頭戰象》、評彈《蔣月泉》等都是上海文藝工作者向藝術節交出的成績單。“改革開放40週年主題展演”專題策劃中,根植于上海基層生活的原創讓人眼前一亮,《許村故事》《生命行歌》《星期日工程師》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熱點話題,滬劇《小巷總理》、音樂劇《愛在星光裏》為平凡人歌唱。

  在藝術節委約新創作品中,上海原創佔9台,除開幕式《神話主題交響音樂會》外,由郝維亞作曲、王愛飛編劇、易立明導演的歌劇《畫皮》兼具中國文化“詩性”特徵與戲劇張力。楊麗萍編導舞劇《春之祭》將標誌性的孔雀舞元素融于西方經典樂曲。

  “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打造了一條從創作到交易、演出的完整産業鏈。從中、德、英、美、韓5個國家近100份申報作品中脫穎而出的6部原創,盡顯年輕人創作活力。《處女作》以藝術展覽為載體,讓偏遠山區的老人們拿起了畫筆。實驗戲曲《鴛鴦履》和舞蹈《霸王鞭》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産,用年輕視角表達文化傳承。

  提升劇場之外文化氛圍

  劇場之外,交易會、論壇、藝術天空、藝術教育等配套活動培植展演和創作的沃土。今年交易會國外機構超過240家,新增代表自薦視頻展區,開設含社交屬性的推介演出,聚焦“藝術+”,關注“藝術+旅遊”“藝術+科技”“藝術+商業地産”等跨界新興領域與文創新模式;同時拓展演藝 IP(知識産權)資源庫,引進影視、動漫、文學等IP持有機構,各國從業者圍繞“新格局、新作為、新世代”展開交流。

  “藝術天空”系列演出繼續全面覆蓋上海16個區。4個戶外場地、近20個室內場館上演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54台逾百場一流團隊經典演出,囊括歌劇、音樂劇、交響樂、舞蹈、話劇等多種門類。藝術教育形成面向少年兒童的活動品牌“藝趣社”和面向青年學生的“觀劇團”兩大品牌活動。親子板塊嘗試品牌駐點、區域聯動等,為有不同藝術需求的家庭提供菜單式、進階式的系列主題藝術體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