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一個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開幕。作為我國推動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標誌性工程、今年四大主場外交的“壓軸戲”,進口博覽會在給世界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將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和高品質發展。
降關稅、辦進口博覽會 中國持續釋放“擴大進口”政策信號
今年國慶前夕,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佈公告,自2018年11月1日起,降低部分工業品等商品的最惠國稅率,涉及1585個稅目,約佔我國稅目總數的19%。
包括5月1日起對絕大多數進口藥品實施零關稅,7月1日起降低汽車及零部件、部分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在內,今年以來我國已經實施4次自主降稅,使得關稅總水準由上年的9.8%降至7.5%,平均降幅達23%。
如果説下調關稅是降低進口的“硬成本”,即將在上海舉行的進口博覽會,將搭建交流平臺,降低進口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一“硬”一“軟”之間,中國擴大進口的政策信號十分積極、明確。
“舉辦進口博覽會是我國的一大創舉。”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投資研究部主任劉英奎説,從世界範圍看,博覽會多是促進出口,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從中國角度看,進口博覽會的舉辦意味著我國從過去的鼓勵出口,向擴大進口、進口與出口並重轉型,是我國外經貿發展的標誌性事件。
在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白明看來,擴大進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是一個貿易大國,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就要更好地全方位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出口和進口長期一隻腿長而另一隻腿短是不行的。我們要用進口博覽會的‘四兩’,撥動擴大進口的‘千斤’。”
增加百姓福祉、助推産業升級辦好進口博覽會“惠人惠己”
在一部分人眼裏,出口是賺錢的買賣,進口是花錢的買賣,對於進口貿易的重視程度在實踐中不如出口。而事實上,辦好進口博覽會、主動擴大進口,除了惠及世界各國,也將給中國的高品質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從需求側看,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張曉濤認為,舉辦進口博覽會有助於滿足國內消費者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讓百姓在家門口以實惠的價格買到世界各地的優質商品 。
來自加拿大的北緯50度生態集團總經理劉宏説,得益於冷鏈物流的普及和中國的貿易便利化政策,在加拿大捕撈的三文魚、生蠔、龍蝦、象拔蚌等水産品,36小時就能送到中國一線城市的居民餐桌上。
“7月1日起,水産品關稅大幅下調,這讓我們的産品在中國市場更有競爭力。”劉宏説,企業計劃亮相11月舉行的首屆進口博覽會,為楓樹汁等加拿大居民喜愛的食品尋找“中國粉絲”。
除了加拿大海鮮,新西蘭牛奶、南美水果等“網紅”産品也在加快進入千家萬戶。“進口確實是花錢的買賣,但從消費升級的角度看,這個錢花得值。”白明説。
——從供給側看,劉英奎認為,通過舉辦進口博覽會,展示國外的新産品、新技術、新服務,一來可以把部分貿易轉化為外商投資,二來有利於國內外企業近距離交流、合作,對我國技術進步、産業升級是有好處的。
長20米、寬10米、高8米,佔地面積達200平方米,總重達156噸……首屆進口博覽會上“噸位”最大的展品是德國瓦德里希科堡公司研發的機床“金牛座”龍門銑,被拆分成26件貨物、裝進12個集裝箱,9日從海路運抵上海。
中國機床總公司負責人梁楓説,全球機床行業的八家龍頭企業將在進口博覽會“爭奇鬥艷”,其中十余臺機床展品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首發,“金牛座”龍門銑便是其中之一。德國瓦德里希科堡公司首席代表劉中柏表示,這臺機床精度達到了4微米,能夠加工各種複雜零件,在汽車、航空航天領域都可適用。“希望能借助進口博覽會,為‘大塊頭’在中國找到一個新家。”
以進口博覽會為平臺 推動全球經貿合作
2015年在上海自貿區成立的中智中心,目前已成為首屆進口博覽會30家“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臺之一。最近一個月來,中智中心負責人鄔遠峰很忙碌,除了將智利車厘子等水果引入中國,他還在籌劃一個經貿論壇。
“智利的風能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我們打算在博覽會期間辦一個新能源論壇,推動智利方面和中國企業開展合作。”鄔遠峰説。
買賣只是第一步,在擴大進口的基礎上,進口博覽會也是全球經貿合作的大平臺。劉英奎説,通過舉辦進口博覽會,減少一些國家對華貿易逆差,優化我國的貿易環境,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合作。
進口博覽會搭建的經貿合作平臺,具有包容性、互惠性的特點。全球44個最不發達國家中,有超過30個前來參加進口博覽會。進口博覽會還為參會的最不發達國家免費提供兩個標準展位。
白明説,在貿易保護主義升溫的背景下,中國舉辦進口博覽會,表明瞭推進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和維護自由貿易的一貫立場。“一屆成功的進口博覽會可以向外界展示,如果錯失中國市場,將喪失多少商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