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上馬”用專業邁向“第七滿貫”

2018-11-19 08:58:34|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中外選手在比賽中。 均 本報記者 邵劍平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喜愛“上馬”的跑者。

  11月18日,第23屆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在外灘金牛廣場起跑。來自85個國家和地區的3.8萬名跑者,參加這場盛大的“城市派對”,其中外籍選手逾6000人。來自埃塞俄比亞的圖拉率先衝過終點,歷時2小時09分20秒;埃塞俄比亞女選手梅裏希以2小時20分37秒的成績折桂,並打破賽會紀錄。

  副市長陳群、世界紀錄保持者埃魯德·基普喬格等人,共同為2018上海國際馬拉松賽開跑鳴槍發令。廣大跑友對賽事的“專業性”紛紛點讚:“上海馬拉松這是要往‘第七大滿貫’進發!”

  “300跑者”為何一直領先全國?

  722個,這是昨天“上馬”組委會公佈的跑進3小時大關的參賽選手人數。人數之多,在全國所有大型馬拉松賽事創下一個新紀錄。據悉,每年“上馬”至少有超過500名選手跑進“300”(3小時),其中大部分都是業餘跑者。上馬為何盛産精英跑者?

  “我們訓練營共60多人參賽,有20多人PB(創造個人最佳成績)了!”擔任斯凱奇精英訓練營教練的李昀賽後分析,“一方面是天氣幫忙,溫度、濕度都比較有利於選手創造佳績;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賽道更容易跑了。”世界大滿貫之一的柏林馬拉松,被認為“為紀錄而生”,其屢創佳績的原因在於賽道平坦筆直。“上馬”一直在想辦法,借鑒“柏馬”的長處。引入專屬六大滿貫的BLUE LINE,中文通俗譯名是“藍色最短距離跑進線”。“上馬”每年對賽道進行微調,希望優化賽事路線、提升跑友的參賽體驗。今年,組委會把龍騰大橋賽段及多處折返彎道改為直道往返,不僅減輕跑者後半程多處折返的壓力,更有助於他們挑戰自我,刷新個人最好成績。

  好成績,也緣於越來越有國際范的賽道氛圍。校園樂隊搭配社會音樂人的音樂助威站,在跑者最困難時送上掌聲鼓勵。面向全社會進行招募的形式,也讓更多優秀音樂人有機會一展才藝。

  馬拉松文化在申城發酵

  昨天,組委會晶片計時數據顯示,今年比賽完成率為96%——這是上馬給出的又一個驚喜。三年前,1.5萬人參加上馬全馬項目,完賽率約89.4%。去年完賽率達94%。如今參與全馬的人數更多——今年為2.5萬,但完賽率只增不減,表明選手的專業程度、參賽態度都在提升。

  “專業”不只是跑者素質,更體現在觀眾素養。“這塊牌子是我特意製作的,拿來為參賽者加油!”家住浙江中路的范先生昨天舉著“不管怎樣,一生就該跑一次!”的標語牌,出現在南京東路賽道邊。沒有抽中名額的他,自發當了一回拉拉隊員。

  順應跑者的專業化趨勢,賽前,官方訓練營在北京、上海同時開營,為期六周的馬拉松訓練課程,通過“專業+系統+科學”的賽前強化,幫助更多人跑出更好成績。“上馬”組委會常務副秘書長周瑾介紹,除了賽前特訓,廣大跑友還能從日常的上馬訓練營得到科學路跑的輔導。“我們的職責不僅僅是辦賽,更是希望讓更多對路跑運動有興趣的人,都能受惠于科學路跑。”

  頂尖跑者正向“上馬”示好

  今年“上馬”的強大陣容引人關注。世界紀錄保持者、“馬拉松之王”基普喬格作為發槍嘉賓現身;前世界紀錄保持者、肯尼亞名將基梅托,也作為特邀選手參賽;多位打破過“220”大關的女子選手和打破“205”大關的男子選手,都站到了上馬起跑線上。主辦方介紹,這證明世界對中國馬拉松市場的越發重視,也是馬拉松頂尖高手們對“上馬”的認可。“作為一名在復蘇期的頂尖選手,我們經過深思熟慮才選擇‘上馬’作為今年的重點。基梅托希望以‘上馬’為臺階,以此向世界宣告,我要重新回到舞臺的中央!”賽前,基梅托的經紀人告訴記者。

  雖然基梅托最終的完賽成績沒有達到預期,但他將自己的復出首戰和“中國首馬”都獻給了“上馬”,足以證明“上馬”如今在世界馬拉松版圖上,已具有一席之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