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創意産業高地正在長三角地區形成

2018-11-30 08:56:2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數字經濟被譽為打開第四次工業革命之門的鑰匙,數字文化産業發展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數字創意産業是當前文化産業的制高點。”這些令人振奮的判斷,均來自11月29日于上海舉辦的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産業博覽會“數字經濟拓展文化産業新空間”主題論壇。

  之所以在長三角熱議數字經濟對於文化的賦能,是因為近年來這方熱土已築起國內數字創意産業的高地。前不久的雙十一“貓晚”,亮齣劇情式的跨媒體互動觀影娛樂新體驗,讓人們感嘆“晚會還能這麼玩”。當晚,阿裏攜手東方衛視、浙江衛視,與傳統電視優勢互補,晚會收視率破2,電視市場佔有率18%,雙雙位居第一。幾個月前驚艷世界的雅加達亞運會閉幕式“杭州八分鐘”,同樣是“江南智造”。這段表演將江南文化和智慧科技完美交融在一起,向全世界展示了杭州的歷史文化。

  數字創意産業正迎來大爆發

  “我們正在經歷數字化革命。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都已成為今天這個數字化時代全新的生産工具,推動著社會更快向前發展。”阿裡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區域總經理李德順説。工信部調查顯示:數字化智慧化改造後,企業生産效率平均提升超30%,運營成本降低20%。數字化對於文化産業的改變,同樣如此深刻。其震懾力,從兩年前問世的寫稿機器人“DT稿王”中,便可見一斑。“DT稿王”報道股市異動,平均每天可發佈1900篇公告,相當於一位資深證劵編輯100小時的工作量。

  在與會專家看來,這樣的改變才剛剛開始。眼下,世界各國紛紛把推進經濟數字化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在中國,數字創意産業正迎來大爆發。短視頻、手遊、直播、電競、網絡大電影等種種正當紅的事物,都是其中的代表。李德順指出,到了5G時代,網速的制約被徹底破除,極大提升用戶娛樂體驗,視頻、直播等業態都將實現新一輪的飛躍。

  數字創意産業還在不斷刷新著人們的想像。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燕鵬就描繪出了一幅AI賦能數字閱讀的新圖景。不久的將來,用戶可以根據喜好選擇聲音,通過先進的語音處理技術擁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化閱讀方式,借力全息投影等技術,閱聽體驗還將實現從二維到三維的升級,看到作者、明星甚至故事情節等立體場景在閱讀設備上一一呈現。

  變革有多深,思考就應有多深

  “現在的數字文創産業,更多的是一種亞文化,注重流行、娛樂、消費,卻忽略了更為經典的東西。像是直播、短視頻,追求的是明星經濟、粉絲經濟、流量經濟。”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直言。在他看來,今天發展數字文創,需要處理好與傳統文化、經典文化的關係。創意巨頭迪士尼對於經典的開掘,或許值得對標。迪士尼從未停止對各種優秀傳統或經典文化的創意轉化。20年前它們甚至曾將花木蘭這個中國傳統故事開發成動畫電影,讓這個中國姑娘鮮活、飽滿地走向世界。大豐實業董事長豐華也提到:“許多企業在打造文化品牌時,挖掘內容的能力還很欠缺。”他認為長三角兼具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鮮明的現代氣息,擁有西湖、大運河等世界文化遺産,也積澱了極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數字文化的內容創作、業態創新和國際傳播等方面其實大有可為。

  不止一位專家留意到,粗放化發展是今天數字文創産業的尷尬處境。國內大多數數字文創産品還停留在模倣階段,製作粗糙,缺乏一種內在的追求,更不用説形成品牌。未來,文化與科技如何實現更好的平衡和融合、數字新技術如何精準運用於文化創新,值得深思。前不久剛于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亮相的羅伯特·威爾遜的《睡魔》,就是令人嘆服的一例。已經很難説《睡魔》是一部怎樣的劇了,它卻讓人看到舞臺藝術集大成者的模樣,高科技舞美燈光與演員天衣無縫的配合。“文化産業是一種特殊的産業,一定要有産業之外的追求。它所生産的是産品,也是作品。越是不簡單追求GDP增長,越是走得遠。”有人這樣感嘆。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而相關的人才培養與成長卻非常慢。未來,數字文創的比拼,説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李德順指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