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首次鰻鱺親體增殖放流活動在滬舉行。東海水産研究所 供圖
12月11日上午,鰻鱺保護國家行動計劃啟動暨首次鰻鱺親體增殖放流活動在上海舉行,貫徹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共放流鰻鱺親體3000尾。
鰻鱺是重要經濟漁業物種,廣泛分佈于東亞各國,我國的長江口是其親體降河入海、鰻苗溯河洄遊的必經通道。鰻鱺肉質細嫩,味美多脂,具有相當高的營養價值,是我國農業農村部推薦的主導養殖品種,養殖産量約佔全球總産量的80%,居世界第一,亦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創匯品種,佔全國水産品出口總額的10%。
然而,受到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疊加影響,過度捕撈導致資源下降。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幾乎所有主要河口都能捕撈到大量的玻璃鰻,現在僅限于福建省沿海水域和長江口水域能捕撈到較多玻璃鰻,其中長江口占中國玻璃鰻總捕撈量的70%以上。在全球範圍亦是如此,隨著日本鰻鱺資源數量衰退,2014年鰻鱺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瀕危物種,列入紅色名錄之中。近來,在《華盛頓公約》框架下,國際上保護鰻鱺資源的呼聲日益高漲。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與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産研究所聯合在長江口開展了首次鰻鱺親體大規模增殖放流活動,將有效增殖天然水域的鰻鱺繁殖群體數量,恢復鰻苗資源。此外,對部分鰻鱺採取標誌跟蹤技術,通過標誌內置感應器測定並存儲被標誌動物洄遊路線上的三維空間數據,以及水溫、鹽度、水深等環境因子數據,通過衛星接收基礎數據資料,揭示洄遊魚類的生活習性和繁殖行為之謎,有助於填補我國相關研究空白,為突破鰻鱺全人工繁殖技術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