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回望奔騰歲月原點 偉大進程感同身受

2018-12-17 09:04:4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製圖:馮曉瑜

  ■《大江大河》憑其精良製作將那段歲月帶回觀眾視線。年輕一代更有所啟迪——四十年的改革浪潮推動了時代巨輪壯闊前行,被命運眷顧、受前輩饋贈的你我,還當繼續向著大江大河奔騰,不捨晝夜,不負偉大時代

  明亮的綠色、明媚的陽光,紙飛機從小豬倌手裏起飛,輕輕掠過姐姐的目光,向著遠方。身處困頓仍堅持學習的青年人,他們的人生將在時代中乘風而行,在選擇面前分道揚鑣。

  雷東寶的“聯産承包責任制”“包産到戶”轟轟烈烈地開始了,燃起上任後第一把火的新官只能懵懵懂懂地預見,小雷家的光棍漢可以説上媳婦兒了。

  楊巡還是個乳臭未幹的清澈少年,挑著擔子從鄉野走到城鎮,雞蛋和饅頭在城鄉的不同需求,讓他隱約瞧見了機遇的縫隙,等待破冰,等待乘風破浪。

  有些最深刻的變革,身處其中未必能洞悉其全部深意,回頭望時卻驚心動魄。於人、于家、于國,可能都是如此。站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之際,站在改革浪潮奔騰不息的川流之中,或許方能真正悟出,那一次決策,是如此深刻改變了父兄一輩的經歷,更托起了我們命運的基石。

  如果説1978年到2018年是中國當代史上最了不起的發展史,那麼四十年間的最初十年,無疑是當代中國最為風雷激蕩的十年。電視劇《大江大河》第一部,即聚焦1978年到1988年的巨變之河,看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等年輕人從農村出發,經由大學、工廠、鄉鎮等不同路徑,從各自命運中突圍。

  《大江大河》由上海廣播電視臺重大題材創作辦公室、正午陽光影業和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播出十余集來,其網絡評分8.8分,是2018年迄今新播劇集口碑之王;東方衛視、北京衛視雙平臺收視率穩佔同時段各大衛視前兩位。許多人探尋它口碑收視雙贏的背後,其實答案很簡單。

  電視劇精心擷取的改革開放挺進紀事裏,所有人會為我們正擁有的偉大時代感同身受。

  知識 勇氣 機遇

  “弄潮三子”的突圍路徑,暗合改革開放原點的激流勇進

  綠皮火車行駛在山野間,峰迴路轉,眼前一片開闊。宋運輝不自覺地拱了拱眼鏡,趴在窗口,他貪婪地把外面的景物裝進眼底。那一刻,音樂漸強、節奏漸強——于故事裏的主角,一個新世界就要到來。

  因為家庭關係,宋運輝和姐姐宋運萍的求學之路磕磕絆絆,總有一道“二選一”的命題。念高中時,弟弟把“只取一個”的機會給了姐姐,他自己去了離家不遠的山背大隊,邊喂豬邊自學。姐弟倆雙雙越過高考錄取分數線時,又面臨“只能報一個”的抉擇,這一回,姐姐把弟弟送上了駛往大學、駛往理想人生的道路。

  大學校園裏,宋運輝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食堂打飯時,同寢室、年長許多的“大叔”提問:“宋,你的理想是什麼?”沉浸在書本裏的宋運輝頭也沒抬:“下午學完函數的間中斷點分類。”被追問“長遠理想是什麼”,他又答“這個星期學完函數的連續性。”他並非不知何謂理想,只是從小渴求知識而無法輕易獲得的他,把“知識改變命運”看得與生命一樣重要。

  小雷家真是窮,全縣最窮的大隊。出一天工才七分錢,買郵票還差一分;雷東寶借的地瓜,當天就被追著要還;大隊裏幾十號光棍,幾年都沒有人娶到媳婦,有女兒的則早早嫁出去好減輕負擔。窮,把東寶副書記逼急了。“聯産承包責任制”“包産到戶”開始實施了,封口已久的磚窯也重新開窯燒磚。這些舉措不可謂不冒風險不擔責任,但宋運輝的話讓他下了決心,安徽小崗村18個血手印的故事給了他勇氣,那可是在變革中極珍貴的力量。

  至於楊巡,目前有限的戲份中,他擅抓機遇的特質已然浮現。他見城裏人吃得少,便將雞蛋挑進城,跟城裏人換富餘糧票。用糧票買麵粉做饅頭後,再把饅頭挑進鄉村賣。對於村裏人,糧票得算著用,所以他們寧可多花些錢,去買楊巡手頭“不用糧票”的饅頭。

  以今天的眼光重讀當年事,觀眾會品出時代風雲和個體際遇間的因果張力。國營、集體、個體三种經濟制度的壯闊篇章尚未揭開全貌,“弄潮三子”也仍在攪弄風雲的前夜,但他們的突圍路徑已然明確無疑——知識、勇氣、機遇——這何嘗不是中國改革開放原點時刻的激流勇進。

  從人性中來,在真記憶裏提取

  準確並精良的藝術審美追求,在多棱鏡的呈現中,讓激昂潤物無聲

  小雷家的日子分明苦極,但劇裏的“光棍五人組”卻是苦中作樂的典型。宋運輝的大學室友幾乎人到中年,但三位“叔叔”打籃球、讀報紙、縱論天下,有著比18歲少年更純真、更澎湃的激情。

  導演孔笙説:“改革開放之初,突然打開國門了,人都有一種特別的狀態,一種讓人興奮、讓人提著一股勁兒的狀態。那勁兒,最是珍貴。”所以,從人性中找到那股勁兒,在真切的記憶裏提取彼時的氛圍,被主創奉為藝術審美追求。

  雷東寶書記是帶領小雷家發家致富的好幹部,可他身上其實一堆毛病。部隊經歷賦予他雷厲風行的性格,他從宋運輝口中聽説了小崗村“大包乾”的成就,風風火火就付諸行動,招呼發小一起把地量了。但行動力的背後卻暴露了他其實沒有整體方案和規劃,不過是想到哪、做到哪。“想不想吃魚吃肉”“想不想娶媳婦”是他動員大隊社員贊同施行“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法寶,話糙理不糙,體現了帶隊智慧。但轉身給“光棍五人組”佈置任務,拳打腳踢倒是成了工作方式。加之他對宋運萍的呵護、對老書記的敬重、對“老猢猻”的嫉惡如仇,一個改革初期有血性有魄力的農村幹部形象,就在多棱鏡的呈現中走進觀眾的心。

  在曾經執導過《闖關東》《溫州一家人》等正劇的孔笙眼裏,《大江大河》是不一樣的。因為它不囿于單一地域,而是描繪改變了中國命運的那段往事。更因為四十年其實並不遙遠,深深鐫刻在人們心頭,只消一兩個細節、很小的點,觀眾就會潛入從未遠去的記憶。同樣,所有親歷者,也會輕易被有悖于真記憶的穿幫鏡頭帶齣戲。

  所以,以“細節控”出名的團隊,把對道具場景的嚴苛標杆又提升一格。宋運輝身上的紅背心,因為穿太久,領口已鬆弛耷拉了下來。一場宋家午餐的戲,臺詞裏提到“豐盛”,但眼見紅燒肉和鴨子紛紛上了桌,孔笙發了脾氣,“那個年代,出身不好的宋運輝家不可能吃得這麼好!”一盤油豆腐,是他作為過來人給的判斷。

  對於細節的準確完成度,更體現在看似與細節無關的大處。這一回,孔笙多了位搭檔導演。曾任電視劇《白鹿原》攝影指導的黃偉來了,他把超寬畫幅攝影帶到了《大江大河》的拍攝中。2.66:1的超寬畫幅,不止給電視劇帶去電影般的質感。更重要的是,一到群像戲,鏡頭拉遠,精準的服化道細節在畫面中盡皆呈現,一幅改革開放初年的時代風貌長卷徐徐展開。

  製片人侯鴻亮生於1973年,《大江大河》裏有著他的感同身受。他20歲的兒子曾説:“爸,你拍的這戲有人看嗎?我和我同學是不會看的。”後來,劇集粗剪,他在客廳裏看樣片,兒子就在一次次路過“瞄一眼”中,一點點看入了迷。

  這大概就是《大江大河》的魅力吧。許多艱難往事早隨改革開放雨打風吹去,但電視劇憑其精良製作將那段歲月帶回觀眾視線。回望原點,年長者依稀看到——一切改天換地的源頭有自己的身影,他們從微時走來,帶著那股珍貴的勁頭;年輕一代更有所啟迪——四十年的改革浪潮推動了時代巨輪壯闊前行,被命運眷顧、受前輩饋贈的你我,還當繼續向著大江大河奔騰,不捨晝夜,不負偉大時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