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Discovery”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

2019-01-08 14:33:28|來源:東方網|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東方網記者解敏1月8日報道:今天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共評選出278個項目和7名科技專家,合計285項(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劉永坦院士和錢七虎院士獲得。此外還頒出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技術發明獎67項、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5人,授獎總數比2017年增加5項。

  上海連續第17年獲獎比例超過10%

  上海今年共有47項牽頭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佔全國獲獎總數的16.5%,連續第17年獲獎比例超過10%。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在47項獲獎項目中,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3項,佔全國38項國家自然科學獎的7.9%;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7項(其中,牽頭完成3項),佔全國6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的10.4%;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37項(其中,牽頭完成23項),佔全國17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21.4%。

  在歷屆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中,上海一批從事、熱心和踐行科普的科技工作者多次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項。在今年的獲獎項目中,全國共評選出3個科普獲獎項目,上海佔有2項,反映出上海在科普工作方面碩果纍纍。記者還了解到,今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也將單獨設立“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獎”。

上海出品“Discovery”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

  影視作品“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科普片”獲得科技進步二等獎

  打造上海出品“Discovery” 輸送40多個國家

  一套由上海科技館出品的自然題材影視作品“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科普片”獲得科技進步獎項目二等獎。這是一部深入介紹我國瀕危珍稀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系列科普片,該系列從2009年開始拍攝。此次獲獎系列片中的6部作品,選取了2015年1月之前製作完成的,《中國大鯢》《揚子鱷》《震旦鴉雀》《岩羊》《文昌魚》和《川金絲猴》等6部作品。截至目前為止,這一系列科普片實際上已經總共拍攝了13部作品。

  項目第一完成人,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表示,自然題材影視作品是對公眾普及自然科學知識最為有效的手段。我國電視熒屏上播出的多數是有由國外機構攝製,展示世界其它地區自然、生態狀況的作品。這部科普系列片首次在科普片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開創了一種以科學家為主導,科普、影視專業人員合作創作科普片的模式。在科學家全程主持下,影片吸收了最新科研成果,利用多種攝影手段和計算機圖形技術,形成多學科交叉、整合的創新型科普片創作模式,多角度地展現和普及自然科學知識。

  系列片將物種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典故融入到影片中,用講故事的方式把科學描述與藝術加工相互結合,既為科學傳播增加了文化意蘊,又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以生活習性為主線、生物演化為脈絡,選取的6個物種涵蓋了頭索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展現了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複雜的生物演化路徑。

  這套系列片還先後在CCTV9、紀實頻道、香港TVB美國探索頻道(Discovery)等國內外10余個公共電視頻道,搜狐、愛奇藝等新媒體網站,和國內外上百家科普場館、數十所大中小學、以及地鐵、航空等公共媒體渠道傳播,覆蓋到40多個國家上億人次觀眾。

上海出品“Discovery”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

  《圖説災難逃生自救叢書》獲得科技進步二等獎

  災難逃生自救叢書 從災民變身自救者和施救者

  東方醫院院長劉中民曾親歷汶川地震救災現場,救援工作中他深切感受到,災難之所以造成巨大的生命損失,除了地震本身強度之外,民眾缺乏災難逃生自救的意識和技能也是重要原因。劉中民説,有時候災民自身也可以成為自救者和施救者。根據不完全數據統計,災難發生時,有90%的生命救援來自家人、鄰居、社區的自救與互救。因此如何在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裏開展科學的逃生和自救,就尤為關鍵。

  曾擔任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在災難救援方面有著豐富實踐能力的劉中民,決定著手編纂一套針對民眾的災難逃生自救科普叢書。他于2012年發起並聯合國內十多位經驗豐富的災難醫學專家,編寫的《圖説災難逃生自救叢書》,通過漫畫手法,普及災難逃生自救技術和知識,讓民眾掌握基本避險救災逃生技能。

  該叢書涵蓋地震、海嘯、火災、交通事故、泥石流等15種主要災難救援,共15分冊,是國內首部災難逃生避險科普漫畫叢書,為普及災難醫學教育提供了首個系統讀物。叢書採用看圖説話、以圖為主、圖文並茂的形式,也便於低齡青少年理解和掌握。書中通過對以往災難救援經驗的總結,宣介逃生、救助常識與技巧。注重在介紹正確的逃生原則與常識的同時糾正公眾的一些錯誤的逃生觀念與方法,正反結合;十分有效地從大眾傳媒的層面將災難科普引入公眾的視野。

分享到: